李映瓊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教師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地區音樂元素,在拓展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還能夠完成傳統文化的傳承任務,深化與提高音樂教學的價值,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身處客家聚集地,對于客家山歌與惠東漁歌這兩種傳統的地區音樂元素進行了研究,并且對如何將其與小學音樂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進行了研究與討論。下面,對將這些地區音樂元素應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之中的必要性進行介紹。
關鍵詞:地區音樂;小學音樂;融合;必要性
我國地域十分遼闊,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地區音樂元素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這些民族分布在各個地區,也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客家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以客家話為主要交際語言,其中,客家山歌與惠東漁歌是客家地區音樂的重要代表。客家山歌旋律十分優美,含有大量的顫音、滑音等,十分動聽。惠東漁歌則是惠東地區的漁民以船為家用本地的方言與獨特的節奏所形成的漁歌,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而現代教育下的小學音樂并非只為了傳授音樂知識,而是著重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所以,小學音樂應該包羅萬象,有機融入客家山歌與惠東漁歌,使學生學習地區音樂,激發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與認同感。下面,筆者便從激發興趣、繼承傳統文化、提高審美能力三個層面,討論將地區音樂應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意義。
一、激發興趣
孩子們天生喜歡唱歌,對歌曲沒有抵抗力。但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很多教師并不重視音樂教學,主要表現為:很多教師認為音樂課沒有開設的必要,所以總是搶占音樂課堂,將其變為語文課、數學課、自習課等;還有一些教師認為音樂課主要是為了教學生學唱歌,所以他們總是以老師教一句、學生跟唱一句的方式進行,這就讓很多小學生漸漸喪失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加入地區音樂元素,豐富了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知識,對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有利。小學生正在用自己的眼光認識整個世界,在音樂課堂中加入客家山歌、惠東漁歌,會讓小學生感到新鮮,而這種好奇心也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
二、傳承傳統文化
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一體化與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使得多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外來文化的侵入也讓人們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審美情趣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這卻讓人們減少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所以,現在會唱客家山歌、惠東漁歌的人越來越老齡化,且人數越來越少,這也就無形中阻礙了傳統文化的推廣。而小學是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加入地區音樂元素,便可以加強地區音樂文化的宣傳,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這有利于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就如在《森林中的鐵匠》一課中,這首歌需要學生準確把握旋律、節奏、速度等音樂元素,了解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同時,在這首歌曲中,含有顫音的教學,這些顫音能夠讓小學生聯想到森林早晨的清新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顫音,我在本課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了客家山歌——《春牛歌》,讓學生體會顫音對于表達人們對勞動的歌頌之情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本課加入客家山歌,還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這種傳統文化,果然,很多學生在聽到《春牛歌》的時候,被旋律所打動,由此對客家山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趁機宣傳客家山歌,從而完成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提高審美能力
與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強調的是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其中音樂是實現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快餐歌曲”的盛行,使得很多小學生喪失了對歌曲的篩選、欣賞能力,即使小學生每天哼唱這些流行歌曲,他們也由于生活經驗、審美水平等限制對這些流行歌曲的情感的感受并不深刻,只是因為現在大街小巷都在播放,所以他們也就跟著聽了。而地區音樂不同,客家山歌與惠東漁歌中包含著大量的客家人民歌頌勞動、愛情的歌曲、革命歷史歌曲以及童謠,這些民歌中的情感是十分正能量的,對于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而教師通過指導小學生對這些歌曲的內涵與特征進行分析,便可以讓小學生了解這些歌曲的人文內涵,自覺接受傳統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使其具備正確的民族文化觀。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的審美水平也得以不斷提高,也會因此拒絕聽那些對他們的成長沒有積極作用的歌曲。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民間藝術,將其與小學音樂教學有機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區音樂元素,豐富音樂教學活動,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卓美蓮.古韻悠揚育新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體會[J].考試周刊,2013(25).
[2]柴媛.淺論民族樂器與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J].音樂時空,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