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杰

摘 要:近年來,學校語文教育針對作文評改中存在的問題,選擇三到六年級作為實驗班,進行了“小學作文評改策略”的專題研討。通過反復實踐,探討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評改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實驗班;作文;有效評改;策略;專題研討
一、專題的研究背景
文章不厭千回改。葉圣陶先生強調:“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可對實驗班調查發現:一線教師對習作評改的方法策略并不是很明晰,習作評改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弊端,桎梏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夸大主體作用
在評改過程中,教師盲目地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誤解為讓學生合作修改或自評自改,作文評改課沒有明確的修改目標,缺乏精當的修改方法指導,學生的評改處于盲目的狀態,完全憑個人的直覺來給習作下結論。這樣的評改往往僅停留在語言文字層面的推敲改動,欠缺深度和廣度,致使作文評改流于形式,也就很難再現“僧敲月下門”的奇思妙想了。
(二)教師越俎代庖
有的教師,評改習作時小到標點錯字,大到章節內容,不分巨細,對學生習作大動手術,甚至越俎代庖,這實在是少慢差費之舉。只會讓學生養成依賴心理,限制學生思維發展、觀察及欣賞能力的提高。大幅度地刪改學生的習作,勢必影響其自信心,限制學生自由表達。教師修改后也許合情合理了,但學生作文的靈魂——童真童趣恐怕也被抹殺了,這又怎能改出富于個性化的好作文呢?
(三)評語缺乏針對性、指導性
過細固然不好,過粗亦不可取。檢查實驗班學生的作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習作中只有一個大大的、象征等級的“A”“B”“C”字樣,有些習作有評語,卻如霧里看花,隔岸觀火,太過空泛,缺乏針對性,讓人不明就里。如:內容具體,選材新穎,語句通順,感情真實等。學生讀了這樣的評語,不知好在哪里,不足在何處,自然也就無法觸動內心,與教師引起情感共鳴。從而失去了評語引路導航的作用。
學生改來改去都在原地踏步,很容易產生厭煩與畏懼的情緒。據此,我們語文科在專題研討實踐中,探討出了一些作文評改的有效對策。
二、有效對策
(一)呵護個性,關注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為。有個性才會有創新,個性化表達是作文的靈魂。因此,作文評語要呵護個性,挖掘學生人格及能力的發展點,激發修改動機,明確修改方向。
1.因材施教,助其發展
學生是有鮮明個性的個體,由于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的差異,習作自然會有差別。所以,評語應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多就少改。有的作文可適當放寬要求,多找找亮點,側重培養自信心,點撥相對要具體一些,盡量讓學生多體驗成功的樂趣,這對克服修改畏難情緒大有裨益;優等文則應適當提高要求,讓不同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均有提高。
2.有所側重,抓好一點
習作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優點或不足。評語應根據習作要求和學生的個體實際,有所側重,抓住關鍵點,加以點撥或贊賞,有的放矢,重點突破。切不可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勢必造成學生無所適從,挫傷其寫作積極性。如,有一學生寫一次關于勞動的作文,全文200多字,且有一些錯字。但他思路新穎,別人都寫勞動中遇到什么困難怎么克服,他卻寫了勞動的趣事。我抓住這一突出優點肯定他,并設法指點他先把作文改具體:“熱愛生活的孩子才能發現勞動的樂趣,好!當時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覺?期盼你能補出來。”結果,他不單補出了老師提示的內容,還增加了與同學間大量的對話,我給了他一個大大的A++,告訴他:如果能在對話前面適當加點神態動作描寫就更好了。
3.彰顯人文關懷,喚起心靈互動
再好的評語也要得到學生的認同才會發揮它的應有效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習作評改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個性,不僅要在技巧上指點迷津,還應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
(1)多一點欣賞鼓勵,少一點批評責難
欣賞是掛在孩子心靈上的陽光。心理學研究表明:激勵性的評價會調動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個體產生更強烈的動機。學生辛苦完成的習作,總有它的可取之處,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尊重學生的腦力勞動,細心呵護學生的寫作熱情,特別是中下生,更應該多點鼓勵與尊重,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學生才會樂于接受你的提議。
(2)多一些商榷建議,少一些主觀臆斷
真誠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獨創性。如“起因再簡練點是否更能突出主要事例?”“聞其言如見其人,可否加點神情描寫?”平等的交流學生才樂于接受。
(3)給分數加上適當的提示語
片言只字指出習作的優缺點或努力方向,讓分數也具有人味。如“加點心理與神態描寫,向A級邁進。”“再現高興的表現或心情,沖擊A+。”符號評語簡單易操作,更具導向性和激勵性,這遠比幾個冰冷孤立的“A”“B”“C”更具情感實效。
(4)要評文,也要評人
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修改作文看作是一項技能,因而,批改的重點總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上。如此,“只顧到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葉圣陶語),再詳盡的批改也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無效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學生作文的興趣、態度,以及在作文中反映出來的對生活的認識等,教師更要指導點撥。
(二)關注共性與個性,提高評講課效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再高明的教師也代替不了學生的評改活動。所以,教師要精心準備評講課,找準共性與個性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成為評改的主人,教師才能從繁重的作文評改中解放出來,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1.共性問題,集中突破
小學生習作中常見的共性問題有:主次不分明、想到哪寫到哪、內容空泛、缺少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常見于中低年級;詞匯貧乏,語言缺乏個性,選材雷同等,常見于中高年級。一堂評改課,最好能集中解決一兩個共性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評價、提議。
(1)同類問題,集中出示
三年級上學期有一單元作文,要求寫一處景物。很多習作都存在語言不簡練、不通順的問題,如“記得有一次”“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好多漂亮的菊花,開得可真美麗!”……以往,將習作中的問題在原文呈現時,總有學生關注是誰寫的,既浪費了時間,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于是,我們改變了做法:先將習作中語言啰嗦不通順的句子一一抄下來,制成幻燈片,讓學生充當孫悟空,讓啰嗦處一一現出原形。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毫無顧忌,集中觀察與思考,并明白精練通順也是一種語言美。
(2)游戲形式,寓改于樂
作文始終是學生個性化的一種行為。評改也要靠學生自己琢磨,自悟自得,才能形成一種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任何人都無法代勞。教師的高明之處,應該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有助于他們思維活躍的評改形式,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習作評改中采取一些游戲形式,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如,針對細節描寫空洞的毛病,可以設計“讓人物更豐滿”游戲活動,利用“請環境幫幫忙”“讓啞巴說話”等形式,使細節描寫更具體。此外,還可在評改時設立最佳口才獎、評委獎、創意獎等,使枯燥的評改過程注入一些生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抓好個性,賞識提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同伴的佳作,學生更容易產生一種親切感,認同感、所以,評價課賞析環節很重要。一般來講,賞析分為兩個內容:課前準備和課上學生毛遂自薦。評改作文時,應該找出一兩篇學生在布局謀篇、語言表達、細節描寫等方面有鮮明特色的佳作,課上與同學一起欣賞、完善;同時也要給學生毛遂自薦的機會,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在賞析中互相促進。這樣,個性化表達才能呈現。
3.階梯互動,樂評會改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他們有比較強的鑒賞能力,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依據學情,我們將學生分為三級階梯:第一階梯:作文能力強的學生;第二階梯:作文中等生;第三階梯:習作困難生。課間,讓第一階梯學生評改第二階梯學生的習作,第二階梯評改第三階梯的習作,第三階梯評改第一階梯的習作,提倡交叉多向互評,互相學習取經,才能真正把評改變成學生的一種責任,一種能力,一份自豪與自信,從而實現從會評到會寫的飛躍。為此,我們制定了中高年級習作評改表:
表格內容明晰,便于操作,學生既可以自我評價檢測,也可以互評互改。每次習作,我們都會推選(或自薦)一組學生習作貼到教室墻壁欄,讓學生課間觀賞,選擇感興趣的一兩篇文章寫一寫自己的點評,其他同學也可以對點評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相互賞析中,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促使學生廣泛閱讀,認真構思與寫作。
筆者覺得,作文評改中,共性問題與個性欣賞相輔相成,前者需要后者去發揮作用,后者則以前者為源泉。據此抓好習作評改的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作文水平,也才能將廣大教師從繁重的作文評改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