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星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深入人心的今天,“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的理念在教師的教育觀念中已根深蒂固。然而,有些教師過分重視新課程新的數學活動形式,忽視新課程理念數學活動有效性的精神實質。教學過于形式化,教法過于呆板化,問題過于細致化,練習過于單調化,而導致課堂實效不高。因此,教師從教學設計、教學情境的有效性,學生的主動性,數學活動的體驗性,練習的多樣性方面入手,以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活動;有效性
一、影響數學活動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學設計過于形式化,致使課堂缺乏數學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設計的起點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而,我們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為了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考慮的都是一些形式上的東西。認為創設了新穎的教學情境,安排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小組活動,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就更有新意。認為只要具備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活躍的課堂氛圍的課就是新課程標準下的一節好課。
2.教學過程過于呆板化,致使教師缺乏靈活處理教學生成
我聽了一節公開課“分一分”,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多少?在學生得出半個時,她讓學生創造一個數字來表示時,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有■的,有■,有■……就是沒有學生想到用■來表示,一直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答案,她急了害怕打亂了整個數學過程,就自己將答案給出,就繼續往后講。可以想象這節課能精彩嗎?如果這位教師把眼光放寬一點,對學生的答案加以引導,問他們為什么會創造出這些數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播放一次分的過程,指導學生再仔細觀察一次并加以提示,也許學生就會想到用■來表示,實在不能想到時,也可以不給出答案,讓學生帶著疑問“到底該用哪個分數來表示?”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主動參與學習“分一分”,教學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3.教學問題過于細致化,致使學生缺乏數學思維的過程
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按照自己的設計層層深入,一個環節扣另一個環節,循序漸進地進行,將一個大的問題細化成不同的小問題,學生就這樣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這樣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完成了學習任務。可是學生在這樣被動的環境下完成了學習,學生的數學主動思維過程沒有了。這樣的數學活動精彩嗎?
4.課外練習過于單調化,致使學生缺乏知識獲取的樂趣
長期以來,傳統的作業仍停留于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的作業模式,在這種單調的練習中,學生成了作業的工具和應試,這種作業練習讓學生沒有體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深深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數學活動有效性的策略
1.數學設計應從數學現實出發,讓學生構建知識
在設計數學活動時,一方面要基于經驗的活動設計,即通過對實物學具、教具的操作,觀察,引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再加以抽象、概括。例如,我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設計這樣的導入:
師:同學們,現在進行一項比賽,老師這里有兩種白色的紙發給大家,請給涂上顏色,先涂完者為勝。
生1:我不同意,因為紙的大小不一樣,涂大的肯定輸。
生2:我涂小的肯定會贏。
師:同學們還真有眼力,沒涂色就知道輸贏。那么,決定輸贏的關鍵是什么?
生:紙張有的大有的小,大小不一樣。
師:紙張的大小不同,它就是我們數學學習中遇到的一個新問題——面積。
師:請同學們摸一摸我們的桌面、文具盒面、數學書的面,比較它們的大小。(感受面積的含義)
這樣讓學生借助活動經驗形象地感知面積,使“面積”概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中逐步分離出來。
基于舊知識的活動設計,即從舊知遷移到未知,再加以應用。如:小數乘法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將乘數是小數的乘法轉化為乘數是整數的乘法,把新知識轉化為已有的知識。這樣學生就在數學活動中輕松構建知識。
2.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多渠道整合學習的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包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數學教育資源。
我在教學“派車”一課時,教材中創設了乘車去機場的生活情境,而對我們農村班級的大部分孩子來說,對去機場這個情境比較陌生,所以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設計了去三溪臍橙園這一生活情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愛家鄉之情,又貼近了學生生活,并利用課件分層出示,既為學生尋找發現數學信息創設了條件,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
3.增強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實踐表明,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例如,教學“3的倍數”時,我與學生做了一個游戲,學生的興趣十分濃厚。我讓學生隨便寫出一個整數,我都能很快準確地判斷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經過學生的驗證,他們十分驚訝老師的神速。這樣不但讓他們產生了好奇和疑問,也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怎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4.強調活動數學化,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因此,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光注重數學形式層面的教學,而應重視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即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
5.課外作業形式靈活,促進學生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他們的問題,不催促學生,不追求解題數量,要形式多樣,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因此,課外作業的形式應多彩多樣,且有實踐性、針對性、創新性,如數學小報,課外收集,課外調查,數學日記等。
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活動也是一種藝術,它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雖然影響數學活動有效性的因素較多,但是只要我們教師將有效的數學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經驗,與數學思考活動化,數學化,多樣化等因素有序地整合,就能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發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