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武
摘 要: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教學回歸生活是現在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教師可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萌生學好數學的思想,并且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策略
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可是我國數學教學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更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點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一、創設“生活數學”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為例,學校星期五菜譜制定,要求是一盒米飯帶一葷一素兩個菜,菜譜如下:葷菜:肉丸子、蝦。素菜:白菜、豆腐、冬瓜。教師先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其思維,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來列出不同的配餐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既經歷數學的抽象思維,又能對此進行解釋與應用,使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能夠顯而易見,從生活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有許多內容都可模擬生活場景,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數學課堂中,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問題、解決問題。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才能學得懂,學得透,學得通。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方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仍然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統計與概率”一課為例,教師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實際生活中感興趣的數據,如一周內自己家里的室內溫度、本校六年級各班的人數、本班同學的身高體重等數據。課堂上再次整理、分析數據。讓學生能親身經歷操作實驗的具體過程,使其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對某些事情發生的結果作出推測和簡單判斷,并作出適當的解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統計與概率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同時還使學生的數感、統計觀念得以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處,讓學生積極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轉移,自主性較差,對事物的認知還很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有認識事物、探究事物的求知欲望。現如今是網絡時代,小學生對于新生事物也比較感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課堂活躍起來,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直觀,學生學習也更加輕松。多媒體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多便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喚起他們對新事物的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制作生動活潑的課件,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變為直觀圖形,變靜態為動態,形象地展示了事物的本質,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這也達到了數學教育的目的。
總之,數學教學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濃厚,改變了以往數學學習的枯燥乏味,在思想上有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變得喜歡學習數學。教師教學工作順利了,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賀文清.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靈活性和創新[J].新課程(小學版),2012(7).
[2]林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