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男
摘要:本文通過對處于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下和傳統體育課教學模式下的小學生進行了相關測試,包括身體素質和形態、運動素質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指標。探討了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與傳統體育課教學模式付學生健身鍛煉和體質改善的影響,詳細論證了在學校體育課教學中,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更加有效,并對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推廣進行了相關研究,旨在為學校體育改革和學生健身鍛煉提供理論依據和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運動處方;傳統教學;教學模式;效應對比
2014年,我國教育部、衛生部等多個部委共同組織了第七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總體上來說,我國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相對較好,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例如學生總體體質地區分化、肥胖率逐年上升等。雖然多年來我國各級學校始終將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學校進行體育教學的最終發展目標。但是,一味地以學生成績為考核標準、以技能教學為主要內容的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卻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現階段我國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存在著一定問題。所以,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方向也相應地從運動教育轉向為身心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各階段學生的需要。所謂運動處方式教學,就是教師和學校根據學生需要和個性需求,以其身心健康狀況和技術水平為依據,為學生量身定制的量化運動方案。方案中既包括對學生鍛煉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也包括如何幫助學生對自身運動負荷強度、運動頻率、時間長短以及監督與自我監督等方面的內容。根據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特點,結合現代學校體育教學以及相關情況,筆者認為,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是符合如今的新課改趨勢的。基于此,筆者將兩種體育教學模式運用到體育課教學中,并進行了對比研究,一起為新課改和學生健身鍛煉提供可行性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育才小學五年級學生,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實驗班62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7人,對照班62人,男生31人,女生31人。實驗前,筆者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了體質測試以檢查其體質參數差異性(見表1)。檢查結果表明,兩個班級學生之間體質狀況和運動參數無明顯差異,符合研究對象要求。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
筆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育才小學五年級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學生分別進行了傳統體育教學和運動處方教學的是對比實驗,每班均進行了兩個學期的體育課教學。并對實驗前后對照版和實驗班兩個班級學生的身心變化情況進行了詳細記錄,以作研究。
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對照班的學生仍然按照傳統體育課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按部就班。從學生的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出發,筆者為實驗班學生設計了三套運動處方教學方案,共分為三個階段,結合教學大綱進行實施。學生則是按照教材內容,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教師的幫助下選擇相關的運動處方進行練習。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學生安全著想,無論是對照班還是實驗班,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監督和輔導,以確保對比試驗的順利進行,并能促進學生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
2.測試法
目前我國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一般包括體重、肺活量、坐位體前屈、50米跑、400米跑(50米×8往返跑)、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2]等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又添加了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克托萊指數(體重/身高)等內容,以期得到更加詳細的數據,保障對比試驗的順利進行。
3.統計法
筆者將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的實驗前后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并采用平均數±標準差來表示數據結果,實驗組前后比較數據采用配對樣本t進行檢驗,對照組和實驗組則用不配對t進行檢驗,樣本顯示p<0.05為顯著性差異,p<0.01則是非常顯著性差異。結果顯示,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顯著性水平為P<0.05(見表1)。
4.文獻資料法
筆者通過查閱有關運動健身教學和傳統體育教學的文獻資料,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歸類總結,并據此對實驗結果以及兩種教學模式所產生的差異性進行了討論。
二、實驗步驟
該對比實驗實施時間為兩個學期,其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班級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的進行,而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驗組班級則是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自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第1周開始,持續到第12周(共計12周),該階段實施第一套運動處方教學方案。也就是說在實驗組班級中按照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將學生按照不同的運動能力劃分為不同的組別,并結合常規教學內容,例如籃球、跳繩、拋接球游戲等,重點著手于發展學生的速度素質和彈跳能力,增強其心血管功能。
第二階段:從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第13周到第二學期第5周,筆者開始在實驗組班級內實行實施第二套運動處方教學方案,開展各種跳躍類運動和游戲,例如蛙跳、踏石過河和報數成團等,重點培養學生的彈跳能力和耐力素質等,以提高身體活動持久力[3]。
第三階段:從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第6周到第17周,筆者開始在實驗組班級內實行實施第三套運動處方教學方案,開展各種發展有氧耐力素質鍛煉,例如投籃、立定跳、跳臺階和淘汰賽跑等,著重發展學生力量、靈敏、耐力素質等多方面的運動素質。
三、結果分析
身體形態指標變化
從表2數據可知,實驗前,兩個班級雖然各方面指標有所差異,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在實驗前后身高變化雖然不大,但是身體重、胸圍、肺活量等均有所增加,相對于實驗前,呈顯著性差異趨勢(p<0.05)。數據表明,實驗組班級克托萊指數的下降,與實驗組班級學生體育鍛煉和能量消耗的增加不無關系,而且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雖然體重有輕微下降趨勢,但這是符合鍛煉的效果的,學生中有些有明顯體重下降的,則是與其體質狀況和鍛煉內容密切相關,這些都屬于正常現象。
四、結論
在中小學體育課教學中,主要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下,教學目標有三基改為三自主重在學習、掌握和提高。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其教學目標、結構以及教法體系等與傳統教學大不相同,是一種全方位的教學改革。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在教學程序和運動負荷強度控制等方面。其教學過程注重量身定制,強調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定制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鍛煉方法,保障其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人而異,結合學生鍛煉的密度、強度與間歇時間,正確地把握好“最佳負荷價值閾”,為學生量身定制運動方案。經過一學年的對比試驗,筆者認為該教學模式在增強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有著顯著成效,并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美娟.運動處方教學在高校體育選項課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
[2]樊金東,李宗堂.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對提高大學生體質的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4):119-121.
[3]周志俊.高校體育健身健美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84-97.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