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貴利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宏偉目標,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強國戰略,如人才強國戰略、文化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海洋強國戰略、質量強國戰略、網絡強國戰略等。在這一系列強國戰略中,人才強國戰略是實現國家強盛的第一戰略。這是因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充分發揮第一資源的作用,就必須將人才強國戰略確立為強國第一戰略。對于人才在當今社會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
把人才強國戰略確立為強國第一戰略,那就意味著在強國道路上,要始終把人才放在第一位。在實踐中,需要把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四個優先”即“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發展為“人才資源首先開發,人才結構首先調整,人才投資首先保證,人才制度首先創新”。由“優先”到“首先”,雖只一字之差,但認識上更加到位,實踐上也將更加有力。
人才資源要首先開發。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總書記的論述明確強調,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因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人才結構要首先調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上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不斷調整、不斷優化、不斷高級化、不斷現代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才結構要首先調整,首先優化,首先高級化,首先現代化。因為,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不僅具有支撐作用,高端人才還具有開拓創新、引領發展的作用。只有首先調整人才結構、優化人才結構,使人才結構不斷高級化、現代化,才能促使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經濟社會結構的高級化和現代化。當然,人才結構既包括人才宏觀結構,也包括人才的中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人才的宏觀結構是國家在特定時期各級各類人才的比例,人才的中觀結構是國家在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領域人才的比例,人才的微觀結構是人才的內在素質和品格。在重視人才的宏觀和中觀結構優化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微觀結構優化和現代化。正如美國現代化問題理論家英格爾斯指出的那樣:“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
人才投資要首先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培養和造就這樣一大批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就必須加大人才投資。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人才投資水平比較低,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直到2012年才達到4%,此后,我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占到4.26%。但與國際比較仍然不高。201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教育經費與支出占GDP的比重為4.7%,其中挪威達到6.5%。因此,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培養大批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必須繼續加大人才投資,并要首先得到保證。
人才制度要首先創新。充分發揮人才資源作用,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首先改革和創新人才資源管理體制。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人才資源管理體制,有的禁錮了人才的頭腦,有的綁住了人才的手腳,使人才的潛力和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落實人才強國戰略這一強國第一戰略,必須以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核心,以創造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為重點,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
為“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當前迫切需要創新人才管理與服務的頂層制度,提高頂層管理機構的地位和權威性,推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更加有效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戰略思想,使人才強國戰略更加有效地支撐和引領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