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杜高峰
摘 要:團體輔導以心理學為基礎將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其教育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一致性。運用其較強的感染力、較廣的影響力及良好的互動性很好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合,能改變當前德育教育手段單一的不足。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是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素質的高低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和發展。在當今社會內外環境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在他們身上出現了許多不友善的行為,以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亟需得到學校的重視和關注。將團體輔導應用到大學生友善教育中來,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途徑,改善傳統的友善教育方式。
關鍵詞:團體輔導;大學生;友善教育
一、團體輔導引入大學生友善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團體輔導在20世紀傳入我國,最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廣泛應用,隨著應用范圍的擴大,逐步拓展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班級的團體建設等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可靠的經驗和方法。
運用團體輔導和使用團體輔導技術最初只是作為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但如今對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同樣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團體輔導十分重視成員的主動學習、交流溝通、自我評估和自我改進,很好地利用了人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為高校進行大學生的友善教育創新提供了現實的可行性。在友善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團體輔導,有利于構建互動、對話的氛圍,以此達到學生自我探索和成長、價值觀澄清,實現對傳統大學生友善教育的創新。
目前我國大學生在友善等個人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仍然注重價值觀理論上的傳授,但在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個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不注重與作為接受主體的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能動性受到制約。團體輔導的工作模式可以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個人的生活經驗、層次性、地域性等差異,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采用形式多樣的、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和領悟的引導,培育興趣和情感和的,把單一的、枯燥的傳教變得生動有趣,把大學生對價值觀的認識從表層深入內心。
二、團體輔導引入大學生友善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學生友善教育中引入團體輔導的理念和方法,對創新大學生友善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體系都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大眾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青年群體,青年時期是他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地穩定和定型。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的創新,這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當前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青年主體的90后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較強,他們以個體的價值實現和自我的個性展示為目標,同學之間主動交往意識不強,常常容易局限在小團體中,交往范圍較小,對集體活動參與意愿低,對大集體的事務重視不夠。
大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各自家庭經濟能力、生活習慣有差異,在集體生活中難免發生摩擦,如若在處理沖突事件的過程中缺乏理解與包容,帶著一顆不友善的心,以此帶來的人際關系緊張,乃至因此做出的過激行為如若觸犯法律法規都將造成嚴重的后果,這對于自身、對于國家都是極有害的。友善,作為一種價值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是大學生未來成功的要素。
三、團體輔導引入大學生友善教育的實踐性分析
團體輔導是一項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有專業的理論和方法,其設計要體現有序性、有理可依性,從而實現團體輔導的目標。將團體輔導運用到大學生友善教育中來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以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為切入點
“友善”是優秀的個人品質,它的發生基于人們對美德的追求,也是愛的真切表達;“友善”的另一涵義是寬容,促使人們愿意與他人共同生活,尊重、接受他人;“友善”是重要的公民道德,在“友善”中,自愛和他愛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友善”促進社會互信體系的完善,自利與他利之間也構筑了通達的橋梁;“友善”價值觀有助于社會成員的團結。“友善”是人與人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是為了實現“善”價值的相互幫助和促進,不是為建立人際關系而使用的毫無原則的技巧。高校中團體輔導以幫助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主要目的,學生的成長需要是輔導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重點考慮的因素。在充分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團體輔導以友善為切入點,圍繞他們成長所涉及和關心的問題展開,盡可能地根據他們心理發展特點制訂出符合其需求的團體輔導方案。
2.發揮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優化接受主體對團體輔導的認同感尤為重要,需要是行為的動力之源,只有在其明確自我的需求之后才能轉化為自主的動力。在團體中他們通過活動對自我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從中發現自我的不足、進而認識到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友善的重要性,把他們的社會性激發出來,讓他們將自己的發展性需求與友善價值相聯系,充分調動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出自身潛在的能力,將友善價值“內化”為個體的需要,再“外化”為個體的行為。團體輔導的參與者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通過與其他成員的互動交流,不斷地增強自我的教育意識,提高自我反省的能力,不斷自我完善,友善價值的接受心理得到優化。
四、結語
友善是大學生道德品質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大學生正處在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由于社會內外環境的影響及自我認知的偏差,可能在他們身上發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團體輔導活動創設了安全、信任的氛圍,在這個模擬的環境當中,學生嘗試去學習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受到震撼,進而形成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王霞,王國楨.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友善教育[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叢,2014,(6):202-203.
[2]鄭安云,高興鎖,令狐培選.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輔導的理論與實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