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碧榮
(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職業中學,甘肅 通渭 743312)
摘 要:文章從農村中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出發,研究如何通過語文課堂開展養成教育。要注重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六大習慣,發揮語文的學科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開展吃苦精神教育,建立公平合理的評價競爭機制,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教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養成教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99-01
目前,部分學生在校目無師長,行為散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家隨心所欲,不知節儉,以自我為中心。盡管學校將養成教育當作一件大事來抓,但收效甚微。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養成教育是政教處、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師的事。實際上,如果能有效調動語文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激勵、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部分學校養成教育的現狀
(1)留守兒童多,養成教育得不到家長的重視和配合。受地域條件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本地百姓外出務工現象比較普遍,留守兒童增多,因此,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缺失,為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學生養成教育帶來很大的困難。一是學生性格孤僻,對人冷漠,不團結同學。二是家長大多數外出務工,學校召開家長會、開展家校聯合存在困難。三是生源流失嚴重,有一些學生九年義務教育未滿,就輟學跟隨父母外出務工。四是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家庭不重視,學校單方面教育孤掌難鳴。
(2)學校的規章制度,對一些問題學生作用不大。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有利于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但有時也會發現,這些規章制度難以約束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尤其是一些難以管束的學生,使許多教師感到束手無策,難以應對。
(3)學生缺乏吃苦精神,且道德紀律意識不強。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些學生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思想懶惰,行為散漫,缺乏憂患意識。有些學生在課間不遵守紀律,起哄打鬧、敲桌擊凳,校園破壞現象也屢有發生。
二、有效利用語文課堂開展學生養成教育的策略
(1)注重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六大習慣。一是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六大習慣之首,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無不是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二是衛生習慣。做到“三不”“三勤”: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不亂涂,勤洗衣、勤洗澡、勤收拾雜物。三是健體習慣。積極參加各類文體活動,認真做好兩操活動。要做到“快、靜、齊、響”, 即集合快、隊伍靜、步伐齊,口號響。四是勤儉節約習慣。自覺節糧、節水、節電,踐行“光盤”行動。五是文明禮儀習慣。尊重他人、謙恭禮讓、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六是安全習慣。安全無小事,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要注重學生安全習慣的培養。
(2)發揮語文的學科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從四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晨會、課前十分鐘、自習課等時間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弘揚國學,傳承經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開展“學校是我家”“我是校園小主人”等活動,培養師生主人翁意識,要求教師首先主動向學生問好,從而帶動學生向老師、客人問好。三是設立校園文化墻,對教育的方針政策、安全知識、師生創作、校園動態等內容進行張貼宣傳。四是開展“每周一星”評選活動,宣傳師生的先進事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進而創建學生團結友愛、樂學上進的文化氛圍。
(3)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有些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團結互助、互親互敬的精神。為此,學校應多創造條件,鼓勵語文教師組織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
(4)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開展吃苦精神教育。在課堂上,語文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述學校剛剛建立時的情形:破舊不堪的教室和坑坑洼洼的校園,條件十分艱苦,辦公設備幾近于零。而如今在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項目資助及社會熱心人士的關心和資助下,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食堂、學生公寓樓等樓舍相繼落成,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硬件建設得到很大的改觀。在前后對比中感受到目前教育環境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學生更加發憤圖強,努力學習。
(5)建立公平合理的評價競爭機制,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教學能力。有些教師既帶班又教課,他們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對于這些骨干教師,外出培訓、評優選先、職稱晉升等與教師利益相關的事情,要多向他們傾斜。這樣,會有效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三、結束語
總之,要想改變養成教育的現狀,可以有效利用語文課堂。要注重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六大習慣,發揮語文的學科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開展吃苦精神教育,建立公平合理的評價競爭機制,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教學能力。這樣,能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激勵、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開展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淑君.將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J].教育探索,1997(05).
[2]王永強.中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