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劍林
摘 要:職業學校重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主要任務是培養國家建設所需的生產第一線的技術、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勞動人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和知識的靈活運用及創新能力。在此趨勢下,職業院校機械課程教學的改革對于適應社會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和人才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讓學生了解幾點內容,激發興趣,采用教學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中職機械專業課程進行改革三個方面來進行中職機械教學課程的改革,對于后期的發展具有很總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職機械 教學課程 改革
機械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內容包括機械傳動,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使用維護及基本的設計計算方法,是學好專業課和生產實習課的關鍵。由于課程涉及面廣,知識點多,雖然復雜的計算不多,但用到的計算公式也不少;而近年來高職生源素質普遍下降,文化基礎知識較差,又缺乏機械方面的感性認識,學習難度較大。那怎樣才能讓他們學好專業課呢?
當前對中職機械教學課程的改革中,在對中職機械專業課程建設中,緊跟時代步伐,改革傳統的職業技能觀念,打破舊的辦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成效,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崗位要求,為現代制造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結合中職機械專業教師的教學經驗,我們需要進行中職機械課程的具體改革和探索,具體如下:
一、讓學生了解機械專業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是如何選擇專業的呢、有的是家長讓他們讀的,有的是參照認識的師兄師姐所讀的專業來選擇的,還有的是稀里糊涂就報讀了不了解的專業。對于就讀機械專業地的學生,進行新生教育時,要詳細地跟學生解讀機械專業,讓學生充分了解機械專業所學的課程和就業方向。
中職機械專業所學的課程其實和大學所學的差不多,只不過是比較簡單,學生學好了,就是半個大學生。在學校里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為了今后的實際應用打好基礎。只要個人肯努力,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不斷積累經驗并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努力是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技術型人才。針對中職學生基礎差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盡量采用簡單易懂實用的教科書。機械專業學生,可以使用任務式的教科書。比如機床電氣控制這門課,使用任務式教科書,學生從簡單的任務到復雜的任務,一個一個地去完成。先學習電動機的點動控制、正反轉控制到星三角啟動控制,由淺入深。如何改變教師上課沉悶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轉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參與課堂討論,而不是一味聽老師上課。其次,精心設計科學的教學環節。課堂導入一開始就要吸引學生的眼球。再者,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學。如機械專業課《液壓與氣壓傳動》中液壓千斤頂的工作原理可采用多媒體的動畫多媒體的動畫講解,提高了感性認識。最后,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獨特的教學魅力。就業為中心,穿插加入本專業勞模人物事跡、行業科技前沿、相關企業和崗位介紹、就業前景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信息。
二、采用教學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中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很重要,因為他們畢業就踏入社會,而社會缺乏的是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中職機械專業的畢業生應該掌握相應層次的文化基礎知識與相應的專業理論,同時必須具備較強的現場操作技能、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以適應崗位要求。
1.要做到“教、學、做”融為一體。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運用教師所教的知識。在講授實踐性強的課程,比如機械工程原理與應用。在講清機械工程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機械設備控制項目的機械工程控制設計,在實驗室里,講解和實踐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的使用,使學生在實現控制設計目標的過程中掌握機械的制造方法以及調試。改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利用形象化模具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機械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學生對空間概念缺乏理解,即使教師采用直觀性教學,對其中的四個知識點,如果教師自行分析講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雖有感性認識,但對專業理論知識理解不夠深刻。
2.中職學生技能比賽對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每年國家或者省市都舉辦中職學生技能比賽。對于機械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鉗工、焊工、機床電控等比賽。通過比賽前的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加深了對課本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倘若學生在比賽中獲得了獎,對學生以后的就業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近幾年,隨著技能大賽的深入開展,學校不斷創新課程改革,從課程設置上更加偏重技能實訓課,相對弱化理論課所占比例,以校外實訓和校內實訓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在機電、數控、計算機專業率先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以培養中、高級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
三、對中職機械專業課程進行改革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通過考察、調查和綜合分析,我們認為職業中學課程建設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以學科為中心,課程與學生需要脫節:文化基礎課的要求比較模糊;專業課內容交叉;比較難,存在重復性;缺乏讓學生選擇課程的機制。2)忽視了社會對機械學生的具體要求,存在一定的脫節:課程陳舊,更新太慢,不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機械相關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滯后。3)缺乏自身特色,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技能特色;缺乏當地特色。
建立樹狀結構新課程體系。我們打破課程開設的先后依課程自然排列順序的那種課程組合呈鏈狀結構的課程體系,擴充新課程內容,對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建立新型樹狀結構的課程體系,改課程系列為系列課程。
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以職業資格為導向,以技能訓練為重點,以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提高為核心目標來設置課程。堅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宗旨,調整教學實施計劃,由“學科中心”轉回“多元整合”的課程。我們提出了機械專業的培養目標、從業方向以及學生應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在實踐中我們還制訂出機械專業的課程計劃,提出了機械專業主要學科的教學要求,并在實際中試行。
參考文獻
[1]舒宏偉.摭談《機械加工技術》教學方法改進[J].科技風. 2012(09).
[2]朱明明.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分析與實踐探究[J].新課程學習(中). 2014(04).
[3]孟紅英.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分析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 2014(01).
[4]鹿霖.基于項目教學法的《機械加工技術》課程革新探討[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