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柱石
摘 要:課堂學習是學生腦力勞動和心理付出的方式,必然要講究理解和回報。所以,課堂不應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教師和學生都是人,因此,他們都是主體,兩個主體因為活動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模式特點。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模式應該由學生的學習模式和教師教的模式的有機結合共同構成的。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客觀上對學生的認知、品格、身體都會有一定影響,并不是單單掌握知識的程度變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認識;體會;理解
一、理論指導
教學過程是師和生,教和學,內容和方法的綜合作用過程。在語文學習中,不論是掌握字詞,還是理解整篇文章,整體性都是很突出的。過去的語文教學,曾一度過分強調對文章的分析,講課文就是講分析,講段落大意,寫作特點等。而不注重文章的整體性,結果把文章分得支離破碎,實際上有礙于對文章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從語文的整體性出發,學習文章應該是先從整體上閱讀和感知,然后再分解,分解以后也還要重新回到整體上進行認識和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體會,以便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點,不要把課堂教學的內容停留在書本上要拓展課本知識,讓學生盡其能,顯其才。
二、教學過程的探究
課堂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自己“認識”,“體會”,“理解”的過程。小學語文的教學的基本步聚為:
1.了解課文大意,掃清字詞障礙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發生的,學生的思維流程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的,所以創設的情景要讓學生盡快地導入課文。在閱讀課文時,學生應體會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詞,借助注釋,工具書求得新知識,抑或可向教師求教,教師應給予每一個學生以足夠的閱讀時間,讓每一個學生完整地了解課文的大意,初步認識課文的內容。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懂得課文所講的道理,認識課文所寫的人物,了解課文所記的事情。同時,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學生通過接觸課文,閱讀課文提供的語言文字材料,使關鍵性的語言信息與學生頭腦中的有關資料達到自然結合,引起學生的表象活動,以便實現學生與課文的溝通,從而達成預習目標。如:《桂林山水》這一課,首先通過老師介紹背景和點撥作品內容,讓學生醞釀讀書的情趣。采取集體讀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這篇課文描繪桂林山水秀麗的景色。并找出課文中的幾個關鍵性的詞語,學生很快地找出了“靜”、“清”、“綠”等,尤其是一個“奇”字所描繪的景物展示了一個怎樣的共同特征,如:“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怪石嶙峋”等,富有特色的景物的描繪,這樣學生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2.圍繞課文目標,進行局部研讀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體會問題,進行質疑。在學習中,學生除了有求知的需要之外,還有交往的需要,渴望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說出來,與同學、老師交談,課堂討論可以較好地滿足學生的這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統攬全局,扣住教材,結合讀講,引導學生對論,教師既要積極參與討論,又不要急于給予答案。對學生的意見,不要簡單地肯定和否定,對自己的觀點要說明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問題,只要有一點道理都要予以肯定。如:《釣魚》一文教學中,學生提出“爸爸為什么要讓我把好不容易才釣得的大魚放回湖里去?”教師沒有急于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中有關的自然段,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開展討論。有的學生說:“爸爸不喜歡吃魚。”有的說:“爸爸認為魚不夠大。”有的說:“爸爸嫉妒兒子比他先釣得大魚。”教師分別就他們的答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這樣的課堂討論,既回答了學生體會的問題,又把學生從傳統教學中居于受納者被動地位推到了積極探索主動的地位。
3.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賞析課文
在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再記課文,或就讀幾遍,或深入賞析……可以是學生的繼續“體會”,但一定要讓學生有所“獲得”。如:講《漁夫的故事》一文時,引導學生透過字面挖掘精深的含義,提出這樣的問題,“魔鬼既然要殺死漁夫,卻為什么允許漁夫挑選怎樣死法呢?”學生們對這一問題議論紛紛,思維統程大致是這樣:先認為是“因為漁夫救了魔鬼,所以,魔鬼以此報答救命之恩”再進一步認識到“魔鬼是假慈悲”,最后認識到正確的答案:“明知漁夫逃不掉,在將殺死之前還要戲弄一番,更顯出魔鬼的兇殘。”這樣,既活躍了思維,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的優點
從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
(1)“認識—體會—理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體味到體會中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增強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2)“認識—體會—理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去有效地獲得相關信息,有效地掌握字詞的知識,以及簡結構的知識,促進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如《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找出描寫春天特點的句子,說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景,并說出“偷偷地”和“鉆”用得好在哪里?讓學生掌握有關字詞的知識。
(3)“認識—體會—理解”的教學過程是學生自身體會知識,組織知識并活用知識,組織知識并活用知識的學習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而形成的記憶,就會因具有豐富的記憶力而長期保持下來。
上述對課堂教學效益的闡述,在具體教學中,把課文展現在學生面前,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探究、體會課文的奧秘,從而愛上語文。學生的興趣提高和理解明顯就是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表征。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傅任教.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李其龍.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穎.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