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處于諸道之首、教化之始的地位。孝敬父母是孝道的重點內容,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各方面活動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幫助家庭和睦和促進社會和諧都有著積極意義。本文通過闡述“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揭示了孔子對子女盡孝的理解,并且聯系社會現實,與時俱進,挖掘出關于孝道更深層次倫理意義,提出孔子的孝道對于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聯系的現世意義。
【關鍵詞】孝;遠游;方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說:“父母雙親在世,不要去遠方游歷,如果一定要出遠門,就要有一定的去處。”“在”指“健在”;“方”指“一定的去處”,這里說的是有一個明確的去處,能夠不讓父母擔心的去處。
一、不遠游與游必有方
人們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有自己的內心的解釋。“今日有人以此語不再適用,有人以為仍然適用,因為有飛機汽車的快速交通工具,雖遠(地理位置)而不遠(往返時間縮短了)。其實,重要的是,孔子講仁、講孝都非常之實際、具體。例如這里的重點,不在不要遠游,而在于不使父母過分思念(飛高走遠難以見面)和過分憂慮(無方向的到處游蕩,使父母不放心)。這樣具體地培育兒女對父母的愛心,即孝、即仁,它是情感的具體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論概念,重要的仍是作為人子的這種情感態度。中國年輕人能繼續保存這種傳統美德嗎?是所望焉。”李澤厚先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其獨到之處,認為表達的孝是中華傳統美德,應該給予肯定,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思想與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相矛盾。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在認識真知的同時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不可片面否定。
(一)父母在,不遠游
在中國古代社會認識中,“父母在,不遠游”成為一種固定思想模式。主要表達了一種關于孝的思想:如果父母雙親健在,作為子女應該守侯在父母的身邊。另外,古代通過步行或者簡陋的馬車作為交通工具,出門往返需要很長的時間。出遠門的人無法第一時間與家里取得聯系。如果是父母身體不好,那么作為兒女的我們更應該懂得輕重緩急。在這些情況下,子女遠游的確需要深思。父母與兒女是相互關愛的,都希望對方可以平安健康。可見“父母在,不遠游”這種思想觀念,在古代社會的現實中能夠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二)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字面的意思就是出門有一定的去處。多數人對于這句話只關注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忽略了作為轉折的這部分。縱觀孔子的這句話與孔子的思想聯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孔子的態度,其實孔子在內心并不反對遠游,但是前提是要“有方”。這句話有二層意思,一是如果要選擇遠游,那么就要有一定的方向或者是去處,并且將確定的信息告知父母,讓父母能夠安心;二是既然選擇了遠方,那么就要去追求目標,努力奮斗。
孔子的想法也是很切合實際的,孔子鼓勵子女應該對父母盡奉養和孝順的義務,但是與此同時,又不阻止子女外出追尋屬于自己的天動。在父母的心中,兒女有成就,過得好,平安幸福才是他們最大的欣慰。但是作為父母,他們內心呼喚著和子女一起生活,但是他們也希望子女有所作為,因此放手,并且強調“游必有方”。因此,事情都是有兩面的,要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但是也同樣表達了孝。
二、孝道與遠游關系
孔子獨具一格的孝道觀念對我們現實家庭和睦和道德倫理有一定的啟發與影響。經過對傳統孝道的研究與發展,人們在社會進步與時代更替中不斷地發掘更加適應現實家庭社會的相處方式,并且辯證的對待孝道的繼承與發揚。
其實很多話拿出來比較都是矛盾的,因此,我們有正確的態度看待“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它在不同的語境下就表達著不同的意思,一定不能將其絕對化或者夸大化。“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用在現代來鼓勵年輕人努力奮斗,在面對選擇時,能夠勇敢的為了自己的目標、抱負、事業甚至是國家利益拼搏,走向遠方找尋成就自己的新世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面對遠游和孝道的問題上,有不一樣的理解與觀點:
第一,遠游和孝敬父母的聯系。新時代的遠游,是開闊視野、完善自我和體會世界的新風尚。現在的許多父母支持子女遠游并將子女送到異國他鄉深造。就是讓他們能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增加自己的社會競爭力。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變化。當今很多人看來,遠游不僅不違背孝、不悖于孝,而且和孝有著統一性,甚至可以說也是盡孝的一種新途徑。遠游取得成就,走向人生巔峰,讓父母引為自豪也是孝的一種表現。
第二,遠游和盡孝的矛盾。面對家庭狀況,沒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常伴身邊,一家人簡單快樂,健康平安就是福,這樣的想法不是個別父母的想法,而是絕大多數。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種深厚與永恒是世間的特別的產物。子女就是父母的未來與世界,子女遠游去追求更廣闊的發展天地,父母是無條件支持的,并且內心希望子女能夠過的更好。但父母的牽掛乃至憂傷伴隨著子女的遠游也就出現了,為人子女應理解父母這種博大的人性之愛,這是神圣的人倫情長。
三、孝道與遠游關系的倫理意蘊
現在我們講眼光放到現實中,我國有二千三百十四多萬的“空巢”老人。大量“空巢”老人群體的存在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黨和政府也積極投身于此,想辦法盡最大的努力幫助解決這個問題,讓“空巢”也有歡笑有溫暖vi。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們能夠做出選擇支持子女外出遠游,讓他們去尋找自己的明天。但是一旦子女在外立門戶,那么作為子女的他們就應該更替父母著想,讓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同時也要保證他們在需要照料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照顧。為了讓父母不會因為子女在外而感到寂寞,做子女的即使遠游在外,也應該時常陪伴父母左右,常回家看看,常聯系父母,緩解一下父母心情的抑郁與惆悵孤獨等不良情緒。“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在今天還是矛盾的。
那么來看現代人,有多少人生活在充斥著各種誘惑與競爭的社會中,對這句話的理解并不深刻。先不說如果你選擇遠游,在遠方會不會作出成就,走向人生巔峰。用你的成就讓父母感受到你的孝。就說如果你留在父母身邊,你會不會做到對父母盡孝的應該做的事。多少人整天在抱怨生活苦壓力大,報憂不報喜,這樣會讓父母用一種怎樣的心情面對你。子女在父母眼中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社會的發展牽引著年輕的子女“遠游”,但是對于“游必有方”是不需要理由的。“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不論跡”應是指不去為何種程度的“跡”為孝的標準下定義。父母之于子女,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配父母變老,盡孝道是我們的義務,是我們打心眼里應該做的,就是通過你的“跡”來折射出來的你的“心”你的“孝”。“孝”的觀念流傳至今,對我們的生活、心理活動以及整個精神文化都有著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李澤厚,論語今讀[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劉怡然.中國傳統孝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5] 劉怡然.中國傳統孝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6] 饒紅霞.近三十年來漢代尊老養老研究綜述[J].東南大學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