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 要】在口常會話生活中,廣泛應用寒暄語可以拉近交際對象間的情感距離,扮演著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的重要角色。中西文化差異對寒暄語指的是并非真正用來交換信息或意見,而是為了創造一種氣氛或社會接觸的交流語。寒暄語與各民族文化有密切關系,不了解目的語國家的寒暄方式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容易產生誤解,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本文將從中外寒暄語的區別入手,研究寒暄語的主要區別和差異,進而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率和水平。
【關鍵詞】寒暄語;跨文化;寒暄語區別;中西文化差異
一、寒暄語的定義及分類
寒暄的“暄”字是溫暖的意思,蓄顧名思義就是噓寒問暖,在古代是各個賓主見面談論天氣冷暖的一切應酬話,在現代則衍生成為人們相互打招呼的問候語。寒暄語概念由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寒暄語概念。國內一般把Phatic communion翻譯為“寒暄語”或“應酬語”。學者和語言學家認為寒暄語是一種規約性很強話語類型,涉及的信息量少,社會交際卻信息豐富的一種言語類型。綜合看來,從寒暄語本身的特點入手,寒暄語看成是一種以交際為目的的言語行為。
寒暄語的分類從中外寒暄語的相同之處來講,主要分為:問候式、詢問式、漫談樣式,漢語中有囑咐式、勸慰式。另外從句式結構上看,寒暄語的形式:呼告式寒暄、疑問式寒暄、感嘆式寒暄和陳述式寒暄從形式上把握寒暄語。總體看來寒暄語主要分為問詢語和招呼語。
二、決定寒暄語的因素
各民族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寒暄語交際方式。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下簡單地介紹下寒暄語影響因素幾個主要方面。
(一)情景語境對寒暄語的制約性
情景語境對寒暄語的制約。語境制約寒暄語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寒暄語受時空間的語境的制約;第二點寒暄語受說話人和交談人的社會地位、長幼等社會關系的制約。
時間空間語境對寒暄語的制約。兩人見面使用寒暄語來表示親切,比如清晨,問“李大爺早啊”此問候語具有特有的時間性質“早”體現時間語境,其他時間語境下此寒暄語“早啊”則顯得不合適;另外一個例子,人們見面習慣用“您吃了么?”來進行寒暄,此寒暄語很強的空間約束性,若兩人在廁所遇見,相互問“您吃了么?”顯得荒唐可笑。
說話人的身份、社會地位等社會關系也制約著寒暄語交流,人際關系身份在言語交際中對話語恰當地表達和準確理解起著重要作用。在單位看見自己同事時候可以直呼其姓氏如“小劉”進行簡單的寒暄的招呼語,若對方是你的上司或領導直呼其名“小劉”則顯得唐突不夠尊敬;對不是特別親密的人用“親愛的”來打招呼則顯得太過熟絡不自然,不夠莊重的感覺。
(二)民族文化對寒暄語的制約性
不同民族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寒暄方式,中西方也形成不同的寒暄方式,寒暄語對民族文化的依賴程度尤其大。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寒暄方式。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諧,體現和諧融洽的交際關系。這就形成相互關心的寒暄方式,兩人見面會相互問候“你吃了么?”“您去哪呀?”此類的寒暄用語。在西方文化注重個人主義強調個人本位。在西方文化看來“你吃了么?”“您去哪呀?”“你最近身體好么?”都是對說話人隱私的一種窺探令人難以難以接受。
三、中西文化下寒暄語區別
寒暄語作為維持人際和交際社會元素,不同的文化影響寒暄語的不同。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中西寒暄語方式以及內容的不用。
(一)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
價值觀基于思維感官之上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不同的文化下所形成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的差異也導致了寒暄語不用。
1.集體主語VS個人主義
中國屬于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需要為集體服務,重視友誼和家庭。“在哪兒工作?”“去哪兒啊?”“衣服多少錢?”“年終獎多少”此類的寒暄語在中國文化中看起來很常見,對說話人表示關心的體現。
在西方文化屬于個人主義,強調個人本位。在他們認為“你吃了么?”“您去哪呀?”都是對說話人隱私的一種窺探令人難以難以接受。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喜歡使用“hello”或“hi”招呼語來進行寒暄語的交流。
2.多元制時間VS一元制時間
東西方時間觀念有所區別,中國人更注重多元時間系統,循環時間觀,寒暄語交際的時候也會相對模糊時間。比如,兩個人相見,通常一方會問另一方“吃了沒?”不會問具體的時間點,是吃早飯、午飯或是晚飯。只想進行寒暄交際,并不是關心是否吃飯。
西方人屬于一元制時間系統,線性時間系統,所以當西方人進行寒暄語焦急的時候他們更喜歡偏向具體的時間點。西方人打招呼則會使用“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的寒暄語進行交際。
(二)生活方式的差異
中國長期處于農耕社會,人口眾多,千百年來有“民以食為天”的思想。人們比較關注吃飯問題, “你吃飯了嗎?”或“吃了么?”此類寒暄語卻不適用于西方國家,他們從來不會問候別人“Have you eaten yet?”然而“Have you eaten yet?”在西方文化中則是邀請的意思。
西方英語國家,大多屬于海洋地區,具有海洋文化。其注重出海捕魚,“靠海吃海”稱為其生活方式,天氣狀況也決定了其豐收情況,更加關注天氣。其含蓄語圍繞根據天氣進行,以詢問天氣開始,例如,“a fine day, isnt it?”此類寒暄語進行交際。
(三)認知差異
風俗習慣、禮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賦予了中西文化中詞匯在不同的文化內涵。
從稱謂看。中國文化注重長幼尊卑的秩序,對長輩進行尊稱,直呼其名是不禮貌行為,例如,“王叔叔”“李大爺”。“王叔叔”“李大爺”并非血緣上的親疏關系,出于禮貌性的稱謂寒暄語。然而西方文話中則不盡然。西方不將尊稱廣泛的應用于稱謂,直接稱呼其名體現一種平等的意識,例如“uncle Tom”。
對于接收感謝和贊美。中國文化講究深沉內斂,含蓄不張揚,中國人會表示謙虛來說一些寒暄語,例如,“你裙子真漂亮!”“好看什么呀,不好看。”說話人說“好看什么呀,不好看。”不是真正的認為自己的裙子不好看只不是表示謙虛。西方文化很難接受,認為虛偽不真實,感覺到不可理喻。同理,對于感謝也是,對于別人的感謝盡量表現的謙虛。
四、結語
寒暄語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也沒有一種的真實反映。所以了解中外文化下的寒暄語的區別,只有找到差異才可以進步,才可以知道不足。不斷的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媛 中西文化差異視角的寒暄語翻譯[J].報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
[2] 陳秋娜 漢語寒暄語的語用闡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3]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徐曉霞.談跨文化交際中寒暄語的語用失誤[J].濟南職業 學院學報,2007.(1).
[5]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