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加劇的格局和互聯網信息化手段的興起,互聯網+智能制造成為不少傳統生產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應對策略和手段。本文通過闡述智能制造內涵,著重分析傳統生產型產業智能制造發展的現狀和智能制造的價值優勢,以此為眾多正在轉型中的傳統產業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智能制造;傳統產業;服務化
一、智能制造的內涵
智能制造是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為導向,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數據挖掘出客戶需求信息并貫穿于供應鏈中各個生產環節,包括生產、設計、產品庫存、客戶需求、物流配送、客戶關系管理等關鍵環節,使用先進自動化機械設備及制造系統進行柔性化生產,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智能制造系統。通過智能制造提高核心競爭力,革新舊有的勞動密集型模式,把傳統制造業打造成高附加值并提供生產服務化的高科技企業。智能制造的內涵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
智能制造集中體現在“智”。隨著互聯網+APP技術的興起,“智”更多在于通過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拉進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通過海量的數據采集并利用大數據挖掘客戶的有效信息獲知客戶的需求,融合先進制造技術在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在互聯網+時代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
2.智能工廠為載體,全面深度互聯
智能工廠是實現傳統制造業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而智能制造系統則是智能工廠的核心環節。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智能化調度,有效執行生產和按需生產,按訂單投產零庫存是智能制造中最關鍵的制造節點和生產管理節點。以數據互聯互通為特征的智能生產系統為導向,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通過打造可視化、智能化的工廠,實現生產過程如每個生產單元、工藝設計、智能設備的投放和使用、知識工人的運用、執行系統、物流自動化配送等系統進行實時管理和優化。
3.以客戶端到生產端信息數據流為核心驅動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使得客戶能在網上直接下單,C+M模式和O2O模式已成為現實。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對網上生成的大批量訂單進行智能分析,可以實現對個性化定制中的同類項需求合并。智能制造的驅動要素主要在于數據,當產品可以變成數據時,每一個生產工序能用一組數據進行串聯,即可實現以互聯網進行數據交換實現全程生產協同完成整個制造流程。簡言之,智能制造環節是以客戶端、生產端的信息源為核心驅動,使客戶需求變成協同化制造的生產單元,實現大規?;纳a定制,從而實現從生產向服務、由用戶直接驅動的制造方式。
4.以互聯網驅動的新型產業制造模式
通過互聯網+智能化技術、數字化、智能化3D打印技術、先進生產裝備、機器人的應用,傳統制造業中的流水線生產可升級為個性定制化的大規模生產,在設計、供應、制造和服務各環節實現端到端無縫協作的智能工業生態系統,生產型制造企業逐步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高科技制造企業。
二、傳統生產型產業智能制造發展的現狀
1.傳統制造業附加值低,產銷結構不合理
我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土地資源環境約束、產品附加值低、產銷不對路導致庫存積壓、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力不強、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制約著制造業的發展。
2.先進制造機械零部件依賴進口,替換成本高
智能制造的生產更新換代需要機器人的投入使用,需要提升生產效率。而先進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于進口,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訂單小、資金周轉慢等原因,大面積把工人替換成機器人也不現實。
3.智能軟件系統發展滯后,自主研發程度低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等一系列“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傳統的生產線操作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要求,特別是落后的生產軟件系統無法生成一系列自動指令來指揮機器人操作。數控機床、機器人、行業內的生產工序的操作系統大多靠國外軟件公司。國內智能制造裝備生產企業的軟件技術非常滯后,如CAD、ERP、MES、傳感器等基礎操作系統,僅有部分大型企業能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自主研發生產操作系統,融入客戶個性化需求進行柔性化生產。
4.各行業內自動化生產基礎差異導致智能化升級難度大
由于原有行業內的生產自動化、數字化基礎差異,各行各業的智能制造升級路徑存在較大差異。傳統的生產制造主要企業生產什么,市場就會提供什么產品。但隨著互聯網+制造業工業融合的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客戶的訂單,掌控最新的市場需求,實現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監控。而部分企業數據集成和綜合利用能力低,無法利用海量的源數據提取有效的客戶需求信息,從而無法轉化成生產數據和精準的經營決策。
三、智能制造的價值創造優勢
當前,我國已進入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時代。而產業鏈兩端高附加值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產需求制約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通過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應用、云計算等現代通信技術,結合生產制造資源進行敏捷化柔性化生產,基本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制造業服務化、資源高效利用,以及互聯網與工業跨界融合。
1.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在客戶端,互聯網融與制造工業的融合使得來自全球或全國各地的訂單數據
能夠零時差、零失誤傳遞至生產企業內部;企業從網絡云端獲取訂單數據,依照客戶個性化需求進行定制生產,企業所有員工直接面對客戶,避免了盲目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在生產端,通過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把工人從純手動操作釋放出來。生產過程采用全程數據驅動,把各項生產工序轉變為系統指令,實現人機一體化,大大縮減研發、設計、管理人員,提高了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2.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需求驅動
通過互聯網技術,采用C+M的商業模式可以使消費者與生產者深度融合,滿足顧客個性化私人定制的需求。以需求驅動為契機,企業生產效率更高,服務更為精準化。訂單平臺集合而來的數據,基本可以體現消費者的個性化設計需求。數據驅動和智能生產制造能有效化解個性化定制與大規模生產之間的難題,從而形成面向客戶的極有競爭力的優勢,把傳統的制造企業變成高附加值以服務客戶為主的網絡科技企業。
3.實現了零庫存,引導消費主權時代
通過智能制造,推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的綜合應用,發展生產過程智能化,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可以實現零庫存。個性化定制采用全程數據驅動,先付款后定制,避免了企業產銷不對路的市場供給方式,原輔料和產品均能實現“零庫存”,解決了庫存長期積壓企業資金周轉慢的頑疾。
四、啟示:傳統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解決方案
根據Andy Neely對全球1300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究的結果,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的水平明顯高于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美國制造與服務融合型的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58%,而中國制造業的服務化進程相對落后,具備服務型制造能力的企業進展所有企業的2.2%。通過“互聯網+智能制造”,傳統的制造業對生產加工、產品研發、銷售模式、盈利模式、物流系統重新再造,建立高效合理的業務流程和模式,實現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
1.革新產業業態與定制化運營模式
從“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視角出發,樹立協同創新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商業思維,將產品設計研發、線上線下聯動銷售、生產制造流程、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過程進行高度整合,重塑價值鏈延長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逐步有序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創客和眾包設計,從而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2.打造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
通過打造智能車間和數字化工廠,讓制造資源、生產過程、現場運行、物料管控、質量管控數字化,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工人的積極性。此時,通過機器換人,把人從傳統的工序中剝離出來,由傳統的“人指揮機器”轉變為“人根據信息指令完成生產工序的調度”,解決工業化進程中人類腦力勞動自動化效率低的難題,同時可有效應對人力成本上升帶來的中低端產業轉移至毗鄰的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3.制造業智能服務化的戰略及實現路徑
(1)注重客戶需求,實施個性化定制
通過移動互聯網+電商渠道模式,積極探索客戶需要,鼓勵客戶參與產品研發過程、消費體驗,讓制造企業從價值鏈低端逐漸延伸到價值鏈高端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價值共創,提高服務化產出,進而提升服務化水平。在產品銷售管理方面,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微信公眾號、網絡商城、天貓淘寶、移動電商、跨境電商等渠道,來拓寬客戶需求的層面。同時,鼓勵自動化生產基礎強、有一定影響力的制造企業率先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形成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中心,從而帶動薄弱的中小微企業逐步升級為以服務提供商為主的制造企業。
(2)打造全生產服務生態鏈
以消費者為核心,重構產品個性化研發、柔性化生產、大規模定制的智能制造體系,通過云計算、云存儲、物聯網的運用,融入顧客參與設計產品服務的流程,增加制造業服務要素的投人和供給,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向研發、設計等價值鏈上游擴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此外,借助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打造智能產品平臺和渠道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鏈延續。
(3)應用信息技術,革新營銷方式
應用最新的信息技術,建立企業自身涵蓋客戶需求層面和工廠內部生產過程及設備運用的大數據體系,要將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等有機結合起來,對企業進行內部治理。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革新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等,進行服務創新。
(4)政企聯動,鼓勵智能制造服務化
長期以來,受粗放型工業發展影響,制造業企業過度追求規模、以產定需、重產品輕服務、忽視客戶個性化需求,產品的附加能力相對較低。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出臺,企業繼續通過智能制造轉型來解決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白熱化的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困境。為保障戰略的順利實施,應采用政企聯動戰略,即通過政府的“手”打造生產性服務集群基地,在財政稅收、土地政策上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措施,健全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融合發展,以點帶面,實現規?;б妗?/p>
參考文獻:
[1]王建斌.大數據顛覆傳統產業[J].企業管理,2017(04).
[2]余海燕,湛軍.顧客體驗與價值共創--宜家和曲美的服務化轉型[J].企業管理,2017(04).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之路[J].企業管理,2017(04).
[4]曹根基.互聯網+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鏈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5(12).
[5]肖靜華,毛蘊詩,謝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03).
[6]何百泉.酷特智能:互聯網+數據成就智能制造企業[J].互聯網經濟,2017(01-02).
作者簡介:蔡麗娟(1984.03- ),女,廣東佛山人,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經濟師,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跨境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