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乾+路睿++保善斌++王佳音++談艷++李嘉泰++于小亮
摘要:指出了吉林省洮南市聚寶銅礦位于布敦花-長春嶺構造成礦帶上,礦區發現了3個近南北向展布呈雁行排列的礦脈組,蝕變閃長玢巖及近南北向斷裂控制銅礦的產出與分布。礦石礦物除銅外還伴生金、銀,有利于金屬礦物的綜合利用。通過綜合研究,確定了該礦床成因屬于中溫熱液礦床,成礦與閃長玢巖關系密切,成礦特征可與斑巖型礦床相類比。
關鍵詞:成礦背景;礦床特征;礦床成因;聚寶銅礦
中圖分類號:P5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19903
1 引言
興蒙造山帶及其鄰區固體礦產資源豐富,近年來發現多處銅、鉛、鋅、銀、鎢、錫、鐵等礦產地。聚寶銅礦位于吉林省洮南市西70km處,位于大興安嶺山脈的東麓和松遼平原西緣的交匯地帶。該礦床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不同單位在礦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找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缺乏礦床成因理論研究。本文通過對其區域成礦背景,礦床地質特征分析,進而確定其礦床成因,為在該區尋找同類礦床提供理論依據。
2 地質背景
聚寶銅礦位于大興安嶺褶皺隆起帶與松遼沉降帶的銜接部位[1],屬蓮花山-長春嶺礦帶的延續(圖1)。區域內出露的地層為古生界泥盆系好田群五間房組,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中生界侏羅系中統萬寶組、付家洼子組及第四系。構造在區內比較發育,主要構造類型有褶皺和斷裂。褶皺構造以南北向為主,受區域構造哲斯-林西復向斜的影響,在本區形成一系列復背斜。斷裂構造受區域毛伊勒吐-牡牛海深大斷裂的影響在礦區形成北北西向、北西向兩組斷裂。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分為華力西期和燕山期兩個時期,巖性從超基性至酸性均有出露,其中華力西期形成巖基、巖株狀出露的二長花崗巖;燕山期形成的中性、酸性巖漿巖分布最廣,主要有閃長玢巖、花崗閃長巖、黑云母角閃花崗巖、花崗斑巖、煌斑巖和輝綠巖等,其中閃長玢巖與銅礦化關系最密切。
3 礦區地質特征
3.1 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有泥盆系、二疊系、侏羅系和第四系。泥盆系出露好田群水泉組,巖性以凝灰質和泥質碎屑沉積為主,變質程度較深;二疊系出露大石寨組地層,巖性主要為凝灰角礫巖、含礫凝灰巖、中-粗粒砂巖夾凝灰巖等,屬淺海相海浸復理石粗碎屑巖建造;侏羅系出露萬寶組和付家洼子組地層,其中萬寶組地層巖性由正常碎屑沉積巖、火山碎屑沉積巖、火山碎屑巖和中酸性熔巖構成,是山間盆地磨拉石建造,付家洼子組則由裂隙式火山噴發所形成,巖性主要為安山巖、安山質凝灰角礫巖、流紋巖等;第四系由殘坡積、沖洪積砂土碎石組成。
3.2 構造
礦區內主要構造類型為斷裂構造,根據其走向基本可分三組,其中北西向構造形成較早,其次為北東向,北北東、北北西和南北向構造形成最晚。銅礦主要受北北東向和南北構造復合控制,北北東向構造為導礦構造,兩組構造符合部位對成礦十分有利。
3.3 巖漿巖
礦區內出露和分布最廣的是燕山早期形成的閃長玢巖,呈巖株、巖基狀分布,其次為花崗巖、花崗斑巖和煌斑巖等呈巖脈狀產出。這些侵入巖大多經受了強烈的擠壓而普遍發生碎裂或糜棱巖化,在此基礎上,經熱液的多次活動,多次疊加而形成礦化。閃長玢巖是主要的賦礦圍巖,在蝕變閃長玢巖中形成有細脈狀及浸染狀銅礦化。
4 礦床地質特征
4.1 礦脈及礦體特征
聚寶銅礦是一個初具中型以上遠景規模伴生金銀的銅礦床。礦區內銅礦體大致呈南北向延伸,由三個大致平行的脈組所組成,已控制長1360 m,東西寬約700 m。現分述如下。
Ⅰ脈組:分布于礦區北部,由1條礦體和未圈連的礦化組成,礦體走向北北西,長102 m,厚0.86~2.01 m,呈似板狀體。經鉆探驗證,該脈南延甚遠,已控制長 520 m,在斜深480 m處礦化尚佳。
Ⅱ脈組:分布在礦區的中部,是本區的主要脈組,由多條礦體組成,走向南北,西傾,傾角60°~80°,脈組向北延伸變質凝灰巖中。地表控制長372 m,寬5~14 m,其中1條規模較大,控制長度大于700 m,寬7.8~24.3 m。
Ⅲ脈組:由三條礦(化)體組成,呈脈狀產出,總體走向北北西向,向西南傾斜,傾角61°~80°,地表控制長660 m,寬3~5 m,最寬可達24 m,可分兩枝,西枝往北延伸進入變質凝灰巖中,控制長244 m,走向345°,傾向西,傾角61°~80°;東枝長526 m,走向5°,傾向西,傾角60°左右。
4.2 礦石礦物特征
聚寶銅礦屬于伴金銀的銅礦床。組成該礦床的礦石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鉬礦、輝銀礦、自然金、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藍銅礦、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絹云母、金紅石、高嶺土等。其中金屬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和輝銅礦為主,礦石結構主要為浸蝕結構,骸晶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和壓碎結構,礦石構造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等。
根據礦物共生組合和礦石結構、礦石構造研究,聚寶銅礦的成礦作用具有多階段性,綜合分析可劃分4個礦化階段:黃鐵礦階段—黃銅礦階段—多金屬礦階段和碳酸鹽階段。金屬礦物主要形成于黃銅礦階段及多金屬階段。
4.3 圍巖蝕變
礦區地層巖石的熱液蝕變微弱,但區內各種次火山巖的熱液蝕變現象較普遍。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一般原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尚可辨認,但局部蝕變強烈時,原巖礦物成分和結構不能辨識,并伴隨強弱不等的礦化作用。礦體主要產于蝕變閃長玢巖中,花崗斑巖和變質凝灰巖中都有微弱礦化現象,但目前看來唯蝕變閃長(玢)巖中的礦體最有工業價值。賦礦圍巖蝕變較弱,主要蝕變有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高嶺石化、綠泥石化等,其中與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作用有硅化和綠泥石化。
5 礦床成因
5.1 控礦因素
聚寶銅礦主要受巖漿巖和構造的影響,聚寶銅礦Ⅰ號、Ⅱ號和Ⅲ號礦脈均產于蝕變閃長玢巖之中,只有很少的礦體產于圍巖之中,銅礦化與閃長玢巖不僅在空間位置上密切相伴,礦化的形成與閃長玢巖蝕變帶的位置基本吻合,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并且巖體對銅礦化的形成有控制作用。此外,銅礦化還與構造關系密切從礦區地質圖上可以明顯看出,礦區內斷裂構造主要為近南北向,而Ⅰ號、Ⅱ號和Ⅲ號礦脈組均產于近南北向的斷裂構造之中,呈左行斜列分布。礦體具分枝復合的特點,在斷裂密集部位形成礦脈組。這表明南北向斷裂帶嚴格控制著礦區內礦體的形態產狀和分布。
5.2 成礦流體來源
張淵等[2]對聚寶銅礦含礦玢巖中的流體包裹體進行了測試分析研究,發現流體包裹體主要為氣液兩相包裹體和含NaCl子礦物三相包裹體[3](表1)。中高溫、高鹽度流體包裹體顯示了巖漿熱液的特征,并指示巖漿熱液中攜帶了大量的成礦物質[4]。同時也表明礦區存在兩種流體:一種是含揮發分及金屬離子的巖漿水,另一種是大氣降水。礦區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巖漿水,后期有大氣降水的加入而發生混合作用。成礦晚期由于深部巖漿房供給不足而以大氣降水為主。巖漿水溫度高、密度低,而大氣降水則溫度低、密度大、具有較強的氧化和酸性淋濾能力,可以分解硅酸鹽礦物。深部巖漿房中的揮發分、硫、金屬等隨巖漿水上升過程中與大氣降水發生混合和冷卻,成礦流體一系列物理化學條件改變,大量低品位的黃銅礦沉淀[5]。
6 結論
(1)聚寶銅礦位于大興安嶺中段布敦花-長春嶺成礦帶上,成礦地質背景良好。礦體產于閃長玢巖中,形態分布受近南北向斷裂構造控制。礦石組成主要為銅,并伴生金、銀,礦化可分為四個階段,金屬礦物主要形成于黃銅礦階段及多金屬階段。
(2)通過詳細地野外調研,結合控礦地質條件和流體包裹體研究,確定聚寶銅礦屬于與閃長玢巖相關的中淺成中溫熱液礦床,其成因可與斑巖型礦床相類比。
參考文獻:
[1]車自成,鄭 良,羅金海. 中國及其鄰區區域大地構造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張 淵,王 力,唐 振,等.吉林省洮南市聚寶銅礦床的地質特征、流體包裹體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40(5):1047-1052.
[3]盧煥章.流體包裹體[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 趙俊康,孫景貴.小西南岔富金銅礦床流體包裹體中子礦物特征及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8,38(3):384-388.
[5] 孫豐月,石準立,馮本智.膠東金礦地質及幔源C-H-O流體分異成巖成礦[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6] 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中國斑巖銅礦[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7]張元厚,毛景文,李宗彥,等. 巖漿熱液系統中礦床類型、特征及其在勘探中的應用[J]. 地質學報,2009,83(3):39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