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藏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
“絲路行”
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會在新欄目“絲路行”中為讀者帶來沿路國家和地區最美的人文景色。

約翰·馬歇爾、阿爾弗雷德·福歇:《桑奇的紀念塔》,加爾各答,1942,初版,3冊。
本書是馬歇爾桑奇發掘報告的初版,1942年由英屬印度政府出版社印行。全書共三冊。第一冊文本部分的內容,包括1.桑奇的歷史;2.桑奇的藝術;3.馬歇爾的合作者、法國佛教藝術史專家福歇對石雕藝術的解讀;4.莫炯達對桑奇所見銘文的釋讀。第二三冊為桑奇遺址的攝影圖版。此書是佛教藝術與考古最珍貴的史料之一,也被推崇為考古學學史上的紀念碑性作品,自出版以來,曾多次復刻。由于初版為手工刷印,印數很少,全球學術機構也罕有收藏。
絲路時代流行的宗教中,以佛教最盛,流傳也最廣。其擴散的中心,主要集中于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與前蘇聯中亞地區。本次展覽選擇的佛教考古地點,一是代表了印度本土佛教及其藝術呈現的桑奇(Sanchi),二是代表了希臘–羅馬式樣的塔克西拉城(Taxila)。其中桑奇原為一片佛教寺院,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爾城附近的桑奇山上。它初建于阿育王時代,此后代有擴建,13世紀伊斯蘭教崛起后始遭廢棄。
位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的塔克西拉,是犍陀羅王國最重要的都城。其最輝煌的時代,是月氏貴霜統治(約75~450年)的500余年。這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大乘佛教與犍陀羅希臘化佛教藝術的興起與繁榮。這一繁榮景象,在我國西行求法的高僧如法顯、玄奘等人的游記中,皆有記載。其佛教藝術的樣式與風格,與我國中古佛教藝術也有密切關聯。
桑奇于1818年為一名英國軍官“發現”,其后迭遭探險者、古物愛好者與業余考古學家的破壞與擾動,直至1912年,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JohnHubertMarshall,1876-1958)始第一次以科學的方式,對桑奇遺址做翔實的調查、記錄、發掘與復原。除桑奇外,馬歇爾考古生涯的另一成就,是對塔克西拉系統發掘。發掘始1913年,結束于1934年,前后長達22年;期間共發現12座古城遺址,基本廓清了塔克西拉古城的輪廓。

約翰·馬歇爾:《塔克西拉:1913-1934年間奉印度政府之命在塔克西拉從事考古發掘的附圖報告》,劍橋:1951,初版,3冊。
此書為馬歇爾塔克西拉發掘報告的初版。全書共三冊。第一冊是對塔克西拉地區地理和歷史的描述,分章記錄了重要的遺址。第二冊為發掘物部分,其中對遺址出土的古代遺物做了詳細記錄,收錄文物達上萬件之多。第三冊為圖表和圖版。《塔克西拉》可稱馬歇爾考古生涯的另一座豐碑,是研究印巴早期文化及其與我國佛教文化與藝術之關系的第一手史料。
綠洲絲路的開啟,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崩潰的后果。在經過短暫的希臘統治后,伊朗的本土勢力安息與薩珊帝國相繼崛起,自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約1000年間,一直統治著伊朗、伊拉克以及中亞的遼闊地區。由于絲路的交往,伊朗文化、宗教與藝術,也不同程度地傳播于歐亞大陸(包括中國)。
伊朗的考古發掘始于19世紀,主要由西方機構主持。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主要是兩個重要的考古地點,即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波斯波里斯,與薩珊帝國時代的浮雕群“塔齊布斯坦”。

埃里?!な┟芴兀骸恫ㄋ共ɡ锼埂?,芝加哥,1953-1970,3冊。
施密特關于波斯波里斯考古報告的初版,是世界考古史上最經典的考古報告之一。其中清晰、精美、充滿細節的圖版與繪制精準的線圖,為藝術史學者提供了翔實可信的資料。作為一部為研究者編寫的學術著作,書中還包含了豐富的注釋與參考書目。此外,作者又將波斯波里斯的考古發掘與同時代的遺址進行比較,使讀者可全面地了解阿契美尼德的文化和藝術。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帝國大學伊朗–伊拉克考古隊考古報告》,東京,1969。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ターク·イ·ブスターンTAO-IBUSTAN実測図集成》,東京,1983。
東京大學于20世紀60年代關于塔齊布斯坦的考古報告,共兩冊。第一冊為對浮雕群之地理、歷史與圖像學的描述與研究,以及浮雕的照相圖版。第二冊為單頁印制的線描圖(超大型開本)。此書不僅描述準確,在印刷品質上,也是考古圖書出版的巔峰。

亞瑟·波普、菲利斯·艾克爾曼:《波斯藝術概覽》,倫敦、紐約,1938-1939,6冊。長38.9厘米寬30.2厘米
波斯藝術的經典指南,也是絲綢之路藝術與考古研究的基本書之一。全書共六冊(另附索引一冊),其中文本兩冊,圖版四冊,內容通貫史前、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王朝、薩珊王朝與伊斯蘭時代。其中的文章與圖錄,分別由來自16個國家的70多位學者撰寫,許多章節在質量上甚至超過了某些專著。此書代表了20世紀初中葉波斯藝術領域的學術前沿,迄今仍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本書由當時伊朗皇家資助印刷,至為精美。

埃里?!な┟芴兀骸兑晾使懦呛脚膱D集》,芝加哥,1940。長49.6厘米寬30.7厘米
1935至1937年間,施密特對古伊朗的四個重點地區作了航拍:阿塞拜疆、魯里斯坦、德黑蘭、波斯波里斯。本書即此次航拍的影集,內容為伊朗自阿契美尼德時代以來古城與遺址的記錄,收入圖片119幅,128個航拍場景。由于航拍所獲的信息,往往無法得于地面觀察,故而是研究伊朗及絲綢古代地理的重要資料。
波斯波里斯始建于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在位期間,又做了大規模擴建。工程前后耗時約60年。這是古代世界最壯觀的都市之一,可稱阿契美尼德偉大文明的象征。
塔齊布斯坦浮雕群位于伊朗克爾曼沙省一山上,地當絲路要沖。這是薩珊皇家啟動制作的一大型紀念性作品;內容描繪了薩珊君主從天神手中接受君權、武功與狩獵等情景,是薩珊藝術的經典作品。
波斯波里斯的系統發掘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并持續至二戰爆發。主持者為芝加哥大學埃里希·施密特教授。塔齊布斯坦則由日本東京大學“伊朗–伊拉克考古隊”于1959年開始發掘?!觯ㄕ哉憬髮W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撰《從敦煌到犁靬——浙江大學新獲絲綢之路研究外文文獻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