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埃姆斯
耶魯大學跟蹤研究40年,發現一至14歲孩子的成長密碼(上)

●路易斯·埃姆斯
為什么不如以前聽話了?
為什么不如以前活潑了?
為什么開始說謊話了?
為什么學習成績變差了?
……
這些孩子成長中的“為什么”,我們經常搞不懂……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孩子們40多年,研究1-14歲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本刊將分三期(一至五歲、六至10歲、11至14歲)向家長們詳細闡述,相信這些成果能夠幫助咱們做爸媽的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
大約在一歲半到二歲半,孩子會反復地穿梭于“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愿、意圖。
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對待這么小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
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采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
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讓步。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
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系。
三歲孩子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于接受,也樂于分享。
雖然在三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
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長,從三歲半開始到四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征。
三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
三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也表現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世界。
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生活過得很不愉快。
他正在體驗自己與別人的關系,以及自我這個個體。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象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
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會在這個時候出現。
四歲孩子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
他喜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去接觸不認識的人,喜愛到新的地方,喜歡新的游戲,新的玩具,新的活動和新書。
對于大人所提的娛樂點子,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有靈敏的反應了。
四歲孩子發現大人雖然還是握有大權,但是并非全能,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有力量。
從他的觀點看來,壞事未嘗不可以做,屋頂不會因此而塌下來。
四歲的孩子經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
而到了四歲半,他開始學會了討價還價。
從這個時段開始,孩子也漸漸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壞。這個時期,他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在睡前,聽一些小故事。
五歲孩子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一心一意要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在這個年紀里,最令人喜悅的特質,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五歲小孩的生活總是跟現在、這兒息息相關。
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條街道、鄰居,以及幼兒園的教室。他對新的、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
五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制了、更顧家了。


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對于別人已經嘗試過的,或既成的事實,就覺得安心舒坦些。
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里。
五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已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斷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
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他會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斷得很準確,而且他就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
經過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五歲的小孩不會胡思亂想地擔心事情,六歲的小孩則常擔心放學后找不到媽媽。
五歲的小孩會認為,媽媽一定在家的,不只現在在家,以后永遠也會在家,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滅的。
到了五歲半,會有一個重大改變。
五歲半的特質是遲疑不決,懶散閑蕩。(未完待續)■
(節選自路易絲·埃姆斯等的著作《你的N歲孩子》)(編輯/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