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
原始時期的手工藝沒有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除陶器、玉器外,新石器時代的其他手工藝門類也在誕生、發展,象牙器、獸骨器不僅出現,還常常附加裝飾。這個時期的裝飾往往是圖騰、神徽,但許多裝飾與造型被后世直接承襲,成為商周青銅器的主要裝飾題材。
夏商西周
商朝擁有相當發達的手工業,青銅鑄造尤其繁榮,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威嚴詭異的色彩,體現宗法制度。到西周中期,青銅藝術的嚴整規矩風貌已經確立,紋樣開始單純化、幾何化,神秘詭異的色彩逐漸隱褪。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諸侯稱霸,列國割據,連綿的戰爭使經濟衰敗,但不同的民族構成、各自的地域背景,促使了藝術的多元化。春秋晚期,教育體制發生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活躍起來,對器物的創作和使用有了更大的自由。手工藝開始回歸生活,清新華麗的風貌逐漸確立。在這段動蕩的歷史時期,相繼出現了撼動青銅器至尊地位的鐵器和漆器,以及蓬勃發展的絲織業。
秦漢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文化豐富,手工業欣欣向榮。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地作品面貌趨于統一。此時神仙思想彌漫,裝飾中開始充滿神人瑞獸和漂浮的神山仙島、天上人間的云氣。兩漢時期,“人”的因素逐漸加強,關注生活已成絕對主流。
漢代文化對后世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開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最重要的,還是瓷器的發明。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劇烈的社會動蕩和復雜的政治格局,使得手工藝發展艱難,這一時期工美藝術受到了西方的沖擊,但也促進了國際間藝術的交往,使作品內涵豐富,面貌多樣。
三國西晉的作品,大多延續漢風,追求雄健詭奇,同時又透出清新自然的氣象;在整個十六國時期,手工藝術沒有形成統一的風格。
隋唐五代
唐代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時代,也是手工藝術發展的核心,富麗華美。在造型設計上,植物形象的地位一再提升,寫實傾向更加明顯。唐前期,西域的產物與文明源源進入中國,國內的創作常常帶有濃郁的西方色彩。后期的安史之亂使得絲綢之路中斷,中西方的交流減少,北方民眾因戰火紛紛南遷,推動了當地藝術的發展。
遼宋夏金
在這幾個王朝中,以宋朝的手工藝術最為重要。宋代大行抑武修文的國策,促使文化高度發展,強調質地美。質地、造型、裝飾、色彩的種種特征造就了兩宋手工藝術典雅優美的風貌,精工細作卻不夸耀技巧,追求含蓄天然卻令人親近,淡中見濃、淺中顯深、平中寓奇,這也正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兩宋所創造的作品樣式,常成為元明清效仿的榜樣。
元代
蒙古族很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他們崇尚青、白色,故有大批以藍、白為基礎的工藝品應運而生。蒙元統治集團擁有空前龐大的官府手工制作系統,不僅產量極大,還引領時代潮流,所以元代手工藝術的風格就是官府追求的精美華貴之風。在歷史上,元代手工藝術地位極高,因為明清主流藝術最終回歸到元代所引導的方向上。
明代
明代主流藝術以官窯瓷器為代表,但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永樂、宣德端莊飽滿;成化秀雅精巧;而嘉靖在濃烈艷俗之中,展現出對富麗華美的追求。與元代相比,明代官府手工制作規模小了許多,民間的規模遠超官府。明末,中國科技史上出現了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即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五千年歷史文明,留下了無數的造物智慧。不同的時代,傳統手工藝都有不同的風貌特征。工與美的結合,形成了工藝美術,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種類繁多的傳統工藝,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中國的傳統工藝就像一條不曾干涸的河流,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脈。讓我們通過極其簡略的資料,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清代
康熙時期,作品雍容;雍正時期,作品優雅;到了乾隆晚期,人們癡迷于技巧,造型追求奇異,裝飾浮艷庸俗。鴉片戰爭爆發后,隨著國家主權不斷喪失,中國傳統手工業備受擠壓,面臨崩潰。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洞開,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沖擊更加強烈。但僅從技術和藝術上,清代的工藝對海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更甚。
民國時期
這個時期,西洋畫蓬勃發展,蔡元培力倡美學教育,于1920年將圖案分離出來,與其他工藝裝飾、包裝等合為“工藝美術”,確定了美術的四大門類: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美術。隨著社會對工藝美術和商業美術、工業美術及產品設計與裝潢的需求,逐漸出現了工藝美術的理論研究,取得不錯的效果。
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工藝美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更成為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支撐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歷史的特殊時期,文化藝術遭到嚴重破壞,甚至一度停滯。之后逐漸恢復,卻一直處于疲軟狀態。近些年,在國家長期的發展與助推過程中,中國傳統手工藝逐漸擺脫困境,加上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頒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的傳統工藝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