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農
手工藝是人性溫暖的具體表現
手工藝,是手的延伸,我們在生活中想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時,就要通過手來完成。又由于手工藝品使用的材質不一樣,各種材料的使用要通過手去掌握,這就需要技藝。但這種技藝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師傅傳承,或者自己向前輩學習得來,是一種思想記憶。記憶與技藝,兩個詞,發音相同,但含義不同,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表象化的。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修煉、創造,最后使手工技藝達到精湛的程度,形成思想記憶。
那手工藝是什么?是人的智慧、人的力量。
如今手工藝看似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但實質上還是處于小資階層消費的階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追求一種理想化生活,但卻讓手工藝脫離了屬于日常生活的特質。
在鄉村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手藝人還在解決生存問題。現在很多人熱愛手藝,社會也為恢復傳統手工藝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但大量的產品需求對于手工藝行業和手藝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可能有人會不贊同這樣的觀點,歸根結底,這是每個人對手藝人生存方式看法的不同。
由于北方環境惡劣,如果手藝人單純依靠傳統露天手作,那生活將非常困難。于是政府通過提倡手工藝培訓,為手藝人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城市里很多喜歡手工藝的年輕人,通過手工藝獲得理想的追求,感受人性的溫暖,因為手工藝消除了現代化生活給他們帶來的殘酷和冷漠感。比如現在大多數人都住樓房,鄰里之間基本沒有打過照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不像住在鄉村、老街區時過著溫馨的院落式群居生活。這如同手工藝品較之機械化生產的產品時,總帶著人性的溫度。
但現代工業設計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由于早期大工業化的背景造成的。德國最早設立工業同盟,后來包豪斯學校出現,到后現代主義產生,很多藝術家投入到了工業設計的浪潮中。這個過程也給予了我們啟示:手工藝除了給人帶來溫馨感,也提供了眾多新的文化資源。但在早期莫里斯實踐的過程中,一塊墻布要畫8個月,一件衣服一群人要做好幾個月。這樣的作品,只是藝術家的自娛,不能算是設計創意。手工藝品要讓大眾都能消費得起,而不是只屬于少數人的奢侈品。
分類對待,去粗取精
手工藝的發展,既要保存手工藝的價值,又要提防手工藝泛濫化。我們畢竟不是極富裕的人,也不是一件衣服要做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老式手藝人。對于手工藝,大多數人希望通過現代化設計,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這其中就包括了對于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已經逝去,人們很難再過回田園生活。雖然也有很多人去往山中、鄉村隱居,但這并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這些年,也有一些年輕人在實踐著他們心中的理想生活,通過改造社區,把傳統文化因素利用起來。最后的結果,卻是移植過來的文化在一個陌生環境時,與周圍的大環境脫節,只能算是關上門自娛自樂。比如,住在山區里,必須要用車輛,要有電腦、手機,要定期去城市繳費,去超市購物。這樣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人不能完全脫離現代生活。
在秦嶺山區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有著大學文化背景的夫婦反感現代教育,帶著孩子去山里隱居,過起刀耕火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僅靠父母的文化教育,鮮少與人交流,但孩子終究要去學校學習、上大學。最后這對夫妻只能放棄田園生活,又回到了城市。
這樣戲劇性的故事告訴我們,傳統手工藝文化有很多值得留念的東西,但我們也要理解它誕生的文化背景。近年來,在對非遺人群進行保護的工作中發現,非遺人群中的大多數還只是鄉村、社區級別的手工業者,他們生存的環境、自身的文化程度、所處的社會階層都不理想,通過政府的扶持才獲得基本的自信心。
所以在現代社會,傳統手工藝有的可以利用,有的只能保護,有的可以作為遙遠的鄉村文化記憶,我們應該讓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不同部分在相應的位置和環節中發揮其各自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文化根源
傳統手工技藝,在家傳、師承的同時,也吸引著一批有文化知識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兒子早年厭棄父親的手工技藝,因為父親所從事的行業給兒子帶來的可能不是榮譽,而是家庭的貧寒。隨著近些年經濟形勢好轉,兒子大學畢業后,去做其他職業,兜兜轉轉,最后又回到父親身邊繼承這門手藝。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不僅需要更寬松的環境,還要恢復工匠制度。這就要遵循傳統,對師傅的尊重、對手藝的敬畏是不能被丟棄的。
年輕人在學習手工技藝的過程中會產生畏懼心理,畢竟傳統的師徒關系有3年學徒期,做學徒時,會獲得很多文化的滋養。師傅不光是教授技術,更多的是教徒弟如何做人。以前有人不理解,為什么還要給師傅做挑水劈柴之類的家務活?其實這不是師傅在剝削徒弟,而是在磨練徒弟的性格。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一個人去少林寺習武,前3年都在干挑水的粗活。這3年的體力訓練,打下了基礎,之后習武才能得心應手。
現在的師徒關系已經淡化了,很多年輕學徒要追求個人的創新,改變傳統手工技藝,卻使這門手藝變得越來越不純粹。創新沒有問題,但創新的基礎一定要穩,無本之源會產生更大的連鎖式破壞。作為青年學徒要認識這些問題,甚至要更敏感。傳承,不光要傳承手藝,還要傳承師傅的精神。把工匠精神發揚光大,就是留住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脈絡。
前幾年,大家總在喊“中國式文藝復興”,這幾年又提倡“工匠精神”,這是一種愿望。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傳統手工藝文化隨著現代化生活而轉變,會呈現出一番新的面貌。有些可能不僅僅保留了傳統技藝,還增加了新的技術。
玉石雕刻,過去靠人工,現在變成快速的機器雕刻,但仍離不開工匠人為的把控。光依靠機器,做出的玉雕就是“千人一面”,毫無個性。只有加上工匠多年積累的經驗、自身的創造性和對玉石特質的了解,才可能制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所以說,傳統手工藝不會滅絕,只是要區別對待、細致分析、合理分類,最后讓它適應現代生活,繼續去拓展、提升。對于沒有發展基因的手工藝,就送去博物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