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諶建章 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特色產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名特優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多年從事特色農業發展研究。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區域經濟的競爭取決于產業的競爭,而產業的競爭關鍵在于有特色、有比較優勢。對于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尤其需要遵循這一規律。
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是結構不優,同質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導產業的支撐。加快提升縣(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必須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之下,全國各地全面推進區域品牌建設,著力提升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和價值,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們的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及品牌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特產品牌一般是以地名+特產的形式存在,國內特產對傳統文化保護、特產品牌價值運用、歷史優勢發揮的現狀還不盡人意。
一、特色產業發展關鍵在準確定位
特色農產品產業是指把某一特色農產品作為一個產業來開發,也是將特色農產品真正發揮其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的發展道路。一般產業化的內容主要有:商品化、規模化、品牌化、一體化、組織化、集群化和科技化。區域經濟主要是縣域經濟,其實一個或者幾個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開發就能帶動整個縣域或者市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各區縣在選擇發展特色產業上,要從實際出發,把真正具有特色或區域優勢的產品來進行開發。更重要的是,從一個全局的角度來看一個特色產品,更有利于在實踐中把握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是否任何一種有特色的產品都可以進行產業化,進行產業經營呢?理論上來說,只要有足夠的投入和足夠長時間的沉淀,都是可以的。可商業社會的現實卻是,任何商業性的行為都受資源和時間的約束,都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達到所達到的目標。對于特色農產品產業經營來說,無論是何種主體為主導的,一個或者幾個特色農產品品類的產業開發,都是要求在幾年有一定的成果,這些成果就是“三農”或者區域經濟,首先是經濟成果,然后是文化和社會成果,最好還有生態成果。所以,在目標和時間一定的基礎上,特色農產品的產業經營就有前提條件。
二、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前提條件
特色農產品進行產業經營的前提條件有三個:首先,具備形成一個特色農產品產業的基礎條件;其次,這個品類或者品種的商品化能力強;第三,進行產業經營的主體組織能力強
首先,要具備形成一個特色產業的基礎條件。
一個特色農產品要進行產業開發和經營,首先需要的就是這個品類或者品種在這個區域有形成產業的基礎條件。對于特色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基礎條件主要有二個,一個是文化,一個是資源,簡單的說,就是“有魂有根”。
其次是要具有商品化的能力強。
對于一個特色農產品來說,其經濟價值是其是否能成為一個產業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也就是其商品化的能力是否強。對于一個限定區域的特色農產品而言,其商品化的能力可以用三個指標來衡量,綜合運用能力、運輸能力和市場認知的程度。
第三是進行產業經營的主體組織能力要強。
一個事要做成,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人。對于特色農產品的產業經營來說,就是運作這個產業的主體是否能力強。農業產業鏈長,參與其中的主體也很多,有農戶、有協會、有企業、有政府的職能部門,還有流通經紀人以及批發市場,等等。對于一個特色農產品來說,要想進行產業化經營,必須有一個或者以上的強勢主體的參與,特別是對于那些還在開發初期的特色農產品,一個或者以上的強勢主體的參與,才是推動這個特色農產品不斷進行產業化的主體因素。
三、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是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
這些年來,全國縣域經濟總體上取得了穩定發展,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夯實了基礎。但是,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沒有根本改變,縣域經濟仍然是全國經濟的短板。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是結構不優,同質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導產業的支撐。加快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必須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只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才能有效提高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世上萬物,沒有特色就彰顯不出魅力,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同樣,沒有特色產業作為支撐的縣域經濟發展,也缺乏長久的活力和生命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就是要打破縣域經濟發展同質化格局,培育發展特色拳頭產品,以做大做強特色支柱產業提升縣域經濟質量效益。實踐證明,凡是有特色的縣,其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就高、效益就好、實力就強。
中國特產一直以來都擔負著發展民族經濟、對外文化交流、富民強國的重任。“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開辟了廣闊空間,也為我們開展多領域合作帶來了重要契機,也是宣傳推廣中國千年農耕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民族特色內涵,打造世界精品品牌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一重要的發展機遇,利用區域優勢發展我國民族特色品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