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影



來自航天科工三院35所、現年34歲的娃娃臉女孩鄭莉,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首款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器,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終結了海底管道“洋檢測”局面。國產檢測器的問世背后,是一名基層設計師以量變求質變的民用產業夢想。
“目標達不到,是因為努力的還不夠”,小個子、娃娃臉、齊劉海、一副小女孩模樣的她不追隨心靈雞湯,就深信老道理:“量變決定質變,錯不了。”
她是鄭莉,一名執著于“走量”的基層設計師。
致讓我習慣挑戰的航天青春
順風順水的人生在邁進航天事業的第一個月出現了轉折。
鄭莉依然記得,2008年4月,第一次在所內月計劃中看到自己的名字,看似與所學專業“信號與信息處理”沒有關聯,陌生的內容、模式帶來的恐懼和不安持續了數月。“一樣樣學吧”,在師傅帶領下,她學習圖紙、推演公式、設計電路、編寫程序仿真、下車間、跟生產、做可靠性分析、寫報告,幾乎每個晚上都會在實驗室呆到9點、10點。
對于自認為開悟很晚的她,在曾經,青春更像是圖書館中的書香、林蔭道上談論著的個人憧憬,芳香甜美。入職后,那牽一發動全身的技術攻關、數不清的失眠夜,讓她領悟:“這才是青春本來的模樣”。
航天青春似乎總不及粉飾地迎來接連不斷的挑戰。鄭莉在入職三年間經歷了兩個專業不同的項目組,學會了對挑戰“迎來送往”,也在不同專業的磨礪下逐漸串聯起思維方式,并形成了與國家利益相連的價值觀。使命意識與挑戰精神,為她的快速成長注入能量。
一直努力,總有機會
2011年,一個民用產品需求來到了當時以軍品任務為主的35所。鄭莉獲知,我國海底油氣管道檢測業務長期被國外壟斷,高昂的價格、局限的服務、能源信息的不受保障,讓國內油氣能源行業迫切希望打破技術封鎖,讓自家管道用上自家制造的檢測裝備。而,這項稱為漏磁內檢測的技術難度極大,國內各機構經過20余年攻關,仍未有所突破。
這個全新的領域燃起了鄭莉的挑戰欲。獲知需求的當晚,她徹夜未眠,向所內提交了一份漏磁檢測的初步方案。被告知當時對檢測器的了解只能到網上查看個大概外形、項目還有其他起步更早的機構競標時,她收到了不少“想得太天真”、“不可能”的意見,但對航天的急、難、險、重、新不再陌生的鄭莉不斷告訴自己:“一直努力,總有機會”。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漏磁內檢測”填滿了她“緩慢卻有所前進”的一年,鄭莉尋找一切可查找的資料,一切可請教的專家。有點冒失地致電、基礎的問題、詳細的追問,在電話那頭素不相識的專家似乎也被這個女孩迫切的聲音所打動,耐心地為她解答疑問。也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中,年輕的設計師真切體會到了“科學精神”,仿佛撐起了她小小的骨架。
質變來了,在緩慢、矛盾、甚至痛苦的等待后,終于來了!
2012年,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器局部試驗成果得到認可,35所獲得產品研發項目;2012年底,原理樣機關鍵技術攻關和分系統研制完成;2013年,原理樣機研制、工程樣機優化設計、核心技術攻關完成;2014年,工程樣機整機研制完成。
走量、走心,奮斗的青春不會被辜負
2015年10月,國內首例國產檢測器完成海底管道實際檢測。我國等待了20多年的國產漏磁內檢測器在渤海灣宣告:中國的海底油氣管道,中國可以自行檢測、自行維護!
成功背后,是電氣結構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傳感器陣列設計、內外缺陷檢測等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突破,是數百次牽拉、水壓環路、氣壓環路等嚴密的陸地驗證試驗,是記不清的港口露天試驗場上的風吹與暴曬,是團隊成員們無數次的頭腦風暴、無數次地修改論證。
成功背后,也是基層單位軍民融合的探索與拼搏。作為35所迄今技術難度最大且團隊最大的民品項目,在成員們身兼軍、品雙重任務的條件下,由一名普通設計師成為項目負責人的鄭莉,“啃”下大量管理學書籍,向許多管理者請教團隊管理經驗。通過合理分工、目標化、任務化、時間片處理等方式,簡化組織關系鏈,降低個體任務執行的外部依賴性,讓溝通、協同和決策效率提高;同時,著重提升成員時間意識、目標意識、結果評價能力等,強化自我管理。她成功摸索出一套軍民協同的管理方法,將項目的研制效率及團隊士氣始終維持在高點。
如今的鄭莉,成為了35所智慧管網中心的負責人。海底管道檢測與城市地下管網探測的多型產品正在研發中,更安全、更便捷、更經濟的“智慧”產業將走出中心,走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鄭莉坦言,心底一直有個夢想——一個基層單位、基層設計師的夢想:“聚沙能成塔,相信有了我們的堅持和努力,軍民融合的路會走得更寬、信心更足。”
同樣深埋她心底的,還有試驗場邊那卷著喜悅襲來的風的味道、青春的味道,不算芳香甜美,卻是甘甜爽快。
真誠的夢想不會被磨滅,奮斗的青春不會被辜負,感謝這“走量”的航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