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德國特派記者 趙覺珵 張鑫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王偉 任重 柳玉鵬

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德國漢堡,準備出席7日正式開幕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再次成為話題。當天早些時候,習近平會見韓國總統文在寅。這是今年5月文在寅上臺以來,雙方首次會晤。習近平對文在寅政府改善中韓關系的積極意愿表示贊賞,同時敦促韓方重視中方正當關切。一段時間以來,“薩德”問題對中韓關系造成嚴重困擾,這次會晤能讓雙方“解困”嗎?因對華關系惡化而遭受不少經濟損失的韓國輿論對此期待頗高。G20期間,習近平還將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談。自今年4月中美元首海湖莊園會晤以來,中美關系整體穩定,但最近出現不少“消極因素”的背景下,兩國領導人如何規劃“下一步”備受矚目。受朝鮮宣稱成功試射洲際導彈刺激,美方官員近來冒出一些對華強硬言論,但亂把責任推給中國就能治好美國的“心頭病”嗎?彭博社6日引述專家的話說,美國可以呼吁中國做更多,但必須是在與中國合作努力的環境下,“而非外包給中國”。
要求韓方重視中方關切
當地時間6日上午,習近平在柏林會見文在寅。“習主席要求韓方消除阻礙中韓關系的障礙”,韓國《中央日報》稱,習近平在會談中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中韓關系面臨困難,這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中方重視韓國和中韓關系,致力于發展中韓友好的立場沒有變。雙方要立足大局,放眼長遠,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希望韓方重視中方正當關切,妥善處理有關問題,為中韓關系改善和發展掃除障礙。報道稱,“薩德”無疑是當下兩國關系最大障礙,這也間接表明中方堅持要求韓國撤出“薩德”的立場。
韓聯社報道稱,文在寅表示,很高興與習主席會晤,韓中兩國不僅在經濟上,更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關系。韓方重視對華關系,希望在建交25周年之際能將兩國關系打造成實質性的戰略伙伴關系。文在寅還感謝中國企業協助打撈“世越”號沉船,并向習近平親自勉勵上海打撈局的打撈工作表示感謝。
《韓國先驅報》6日稱,文在寅和習近平的首次會晤,正值朝鮮導彈威脅不斷升級之際,特別是平壤4日剛宣稱成功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兩國間的關鍵議題包括“薩德”反導系統的部署問題。韓美方面認為,部署“薩德”是反制朝鮮挑釁的必要措施,但中國指責這是美國在該地區拓展軍事影響力的一部分。習近平4日在俄羅斯與普京會晤時,兩國領導人一致重申反對“薩德”的立場。
韓國輿論對這次會晤期待頗多,希望能為化解矛盾找到出路,從而減少經濟損失。雙方會談前,《韓民族日報》刊發題為“薩德報復進入長期化局面,韓企損失金額如同滾雪球”的文章稱,中國的經濟報復措施在韓國新政府上臺后進入長期化局面,韓國企業的損失與日俱增。據推算,現代起亞汽車今年上半年損失5萬億韓元,樂天瑪特損失5000億韓元。韓國經濟界正在關注文在寅能否在韓中元首會談上找出解決當前矛盾的突破口。
對于“中國報復”招致巨大損失的說法,韓媒的報道未必準確。美國彭博社日前曾報道,韓國車企在中國銷售不振的主要原因是韓國汽車廠商本身的經營策略問題,而非兩國關系緊張所致。
韓國《朝鮮日報》6日稱,韓中元首在朝鮮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后的這次會談,有望決定東北亞局勢。從長遠角度看,此次會談有望成為朝鮮半島局勢分水嶺,即以中韓協議為基礎的對朝對話模式占據優勢,還是會進一步強化以美日韓三國合作為基礎的制裁施壓。文章稱,有輿論認為,中國政府起初對被認為有“親中”傾向的文在寅政府十分友好,但上周韓美首腦會談結束后,氣氛或多或少會出現改變。另據韓聯社報道,文在寅6日晚些時候應德國一基金會邀請發表演講表示,只要條件成熟,迎來可轉變半島緊張局勢和對立局面的機會,愿意隨時隨地會晤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
中國在G20的戰略性角色
6日晚些時候,習近平抵達漢堡。G20漢堡峰會將在7日正式拉開帷幕。“德國之聲”稱,5個亞洲國家將參加此次G20峰會,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會像中國一樣積極利用這一論壇。漢堡全球和地區問題研究院亞洲所的霍爾比格和畢巴在共同完成的報告中談到中國在G20峰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認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呼吁讓G20峰會成為全球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的一個機制。中國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展開市場經濟方面的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的開放以及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所有這些目標都關系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切身利益,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和貿易。
報道還援引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費爾斯的話稱,在目前的G20形式下,中國可以同發達國家,同美國以及歐盟平等地進行談判,“其他成員國都很清楚,沒有中國,也就沒有全球范圍的經濟和財政治理”。
德國《梅庫爾日報》稱,中國已經是世界舞臺上一個戰略性的球員,現在中國需要在全球事務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西方許多國家對美國的一些政策表示失望。習近平參加G20,也被看做是對東道主默克爾的有力支持。默克爾希望在G20倡導自由貿易和氣候保護,這也是中國所提倡的。
“最棘手的G20峰會”,德國新聞電視臺6日稱,本屆G20峰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次會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反對巴黎氣候協定和自由貿易,讓西方盟友站在對立面。特朗普在“通俄門”上的困境,又讓俄美緊張關系受到關注。同時,朝核危機、敘利亞內戰、中東難民危機等問題,也足夠讓G20峰會充滿分歧。
韓國《東亞日報》6日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產生的G20峰會,已經成為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國際機制。但隨著特朗普宣揚“美國優先”,并與世界大國持續產生摩擦,有分析認為,在本屆G20峰會上,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或繼續下滑。不僅中俄關系持續密切,美國的傳統盟友也在背向特朗普各自尋找“活路”。歐盟和日本正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而苦惱,并共同協商合作應對。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都發出了“歐洲命運應該由自己主導”的聲音。
或許是感受到盟友的壓力,特朗普6日早些時候在波蘭華沙表示,美國堅定致力于北約集體防御承諾,支持一個強大的歐洲。他還指責俄羅斯“破壞穩定”。
輿論期待“習特會”
根據計劃,特朗普將在7日首次與俄總統普京會晤。法新社稱,雙方不缺乏可以討論的話題,包括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的沖突、朝鮮核計劃以及打擊恐怖主義等,但對特朗普來說,主要的挑戰將是如何既改善與普京的關系,又不顯得對一個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下令干涉去年美國大選的人軟弱。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奧漢隆說:“特朗普需要有禮貌,但是要堅定,不能太友好。”
根據外交部此前透露的消息,G20峰會期間,中美兩國元首將舉行會晤。這將是繼4月份海湖莊園會晤后,中美元首第二次會面。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間的每一次元首會晤都是全球焦點。上次峰會以來,兩國關系整體穩定,但最近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美國軍艦再次巡航南海、美國國務院上周宣布新的對臺軍售計劃以及就朝鮮問題制裁中國丹東銀行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一系列事件為兩國領導人進行更坦率交流、搭建更清晰框架奠定了舞臺,未來將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確保建設性的關系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為了避免美中關系出現問題,兩國必須建立更全面的關系基礎。
受朝鮮“洲際導彈”的刺激,美國政府內近來出現一波對朝強硬言論的同時,也冒出一些類似于對華“失去耐心”“施加更大壓力”的論調。5日在啟程赴歐洲前,特朗普本人也在推特上發文,批評中國對朝貿易,稱“今年第一季度中朝貿易額增長近40%”。
在理性的分析人士看來,美國試圖將朝核問題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本身就是錯誤邏輯。美國彭博社6日稱,朝鮮最近的行動讓特朗普政府內部主張強硬路線的人更加大膽,但特朗普的選擇其實受到現實的制約。美國前總統小布什任內主導美朝會談的希爾說,美國可以呼吁中國做更多,但必須是在與中國合作努力的環境下,“而非外包給中國”。希爾還表示:“我們需要與中方共同努力……假設我們無法與朝鮮進行負責任的談判,那就想想我們可以共同做什么,來延緩其發展核武器。”
英國《金融時報》6日稱,朝鮮的遠程導彈試驗大大提高了半島局勢的風險,但專家們認為,美國對朝采取軍事手段的空間比以前更小了,唯一可行路徑是與中國合作。
“美方把希望寄托到中國身上,這本身就不現實,朝核問題并不是中國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的施壓言論一方面有一些談判技巧因素,看能不能換來更多好處。另一方面,朝核問題的發展不如美國預期,它有點失望,鬧些情緒,也很正常。中國的努力有目共睹,如果美方要以朝核問題達不到預期為由對中國施壓,我們也沒必要緊張。中美之間圍繞某些問題吵吵架是常態,對中國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而且,中美的合作點很多,朝鮮只是其中一個,經貿、反恐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雙方繼續合作。▲
環球時報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