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林
摘 要: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問題,許多問題就發生或潛藏在孩子們的身邊,怎樣將這些問題經過組織梳理并呈現給智障學生,使我們的學生感到熟悉親切,進而產生想通過數學來解決問題的沖動?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應用各種數學的思想方法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解決數學問題的內核?又怎樣讓學生帶著所學的數學知識走進生活,在應用中體驗、驗證與發現?筆者一直在實踐中追尋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第一線的特教老師通過運用行知理論,探索“生活化”數學教學,達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這也可能是培智數學的最終教學目標,學而能己用,我們以然感之竊喜、欣慰。
關鍵詞:生活化;培智數學;教學策略
智障兒童作為特殊兒童中的一類,他們的心理發育遲緩,智力低下,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很差,對于這些智障學生來說,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形象化就顯的尤為重要。因此,教師的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智障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多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他們學會抽象的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樂趣。那么如何使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優化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通過歷年的智障教學實踐,對這一領域有著一些自己的理解。
1 創設生活化的場景,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每一位學生包括智力落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將書本知識融入生活中,對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選擇、加工與改造。教學前精心創設生活化的場景,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無意的生活中學到有意的數學知識。例如在進行“角、分”的教學中,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超市,師生共同參與購物活動,在買與賣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在生活的情景中輕松的找到了數學素材,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生認識了 “角”“分”的單位,解決了“角”和“分”的簡單計算問題,真切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2 設計生活化的語言,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智障兒童的數學邏輯思維較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實際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針對智障兒童直觀形象化的思維特點,在智障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形象化,符合智障學生的心理特點,切忌用成人語言,抽象語言,要用生活化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化的情景中,參與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智障兒童的語言感知速度緩慢,教學中教師還要把握語速,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否則學生反應不過來難以接受,也就不可能對上課內容感興趣。另外智障兒童有一種自卑心理,教學語言中還需要多一點理解和賞識,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有時一個甜甜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愛撫,一句簡單的贊語,都會使智障兒童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氣,不斷探索生活中的數學,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2)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從教學方法看,教師要積極創設問題情景,喚起智障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知識,啟發他們從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中發現問題,大膽猜想,敢于質疑,激發他們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問題的提出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融合于生活的情景中,緊密結合生活和教材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問題,形成清晰的思路。教學中還要做到“分層教學,個別輔導”,注重因材施教,把握學生的整體水平,對那些需要彌補或加深的學生進行個別教學和輔導。從教學手段看,運動的對象比靜止的對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學生感知。因此教學中要充分準備一些新奇的、操作性強的教具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將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聲、形的方式,以智障兒童容易感知的視、聽形式出現,將靜止的對象活動化、生活化,把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細致化,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教學中還可以選擇性的運用游戲活動,讓學生走進自然的懷抱,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在生活中體會數學,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3 創造生活實踐機會,使數學應用生活化。
智障兒童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而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空間中反復學習,在社會實踐中重復感知,當學生面臨生活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的辦法,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課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運用數學知識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去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數學應用生活化。如學習了“數字的認識”后,可以讓學生數一數教室里有多少張桌子,多少扇窗子;學習了“時”“分”后,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寫一寫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算一算自己一天的在校時間;學習了 “三角形”以后,可以讓學生找一找教室里的三角形,動手做一個三角形;比一比身高,稱一稱體重等等。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實踐操作使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實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
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是要努力創造適合他們的數學教育,彌補他們的缺陷,最終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而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設計,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體現了符合智障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發展了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發展,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推進素質的必要途徑。
當然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進步的循序漸進過程,需要我們特教教師以行知理論為指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1]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7.2
[2]黎耀斌,《提高弱智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現代特殊教育雜志編輯部 ,2003.4
[3]陳鶴琴,《生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上海新華書店出版,1948年.
[4] 陳云英,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培智學校新課程研究叢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5]劉夢湘,《小學數學教學與智力發展》,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