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曉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17)
摘 要:傳統政治的主要內涵從統治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從善、壓迫、剝削、服從、權力的爭斗、利益的聚合[1]等角度談論政治。而現代政治主要以公平正義為基石,是以協商為手段[2]、以法治為核心、以消除社會對人的“異化”為目的、以達到人民的滿意為宗旨的活動過程。
關鍵詞:現代政治;法治;異化;滿意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74-02
現代政治已經脫離了簡單、粗暴甚至野蠻的統治方式和手段,而向復雜、說服和溫和的路徑轉化?,F代政治中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以及價值的分配除了滿足公平正義、以協商的途徑解決社會中人們的爭端外,還必須把法治作為現代政治的核心,必須達到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滿足人的需要是社會的終極價值和目的,即馬克思所說的消除人的異化,達到人民的最終滿意。
一、法治是現代政治的核心
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社會新矛盾、新沖突就會顯現,如何克服社會無序狀態進入社會有序狀態,法治是社會精神安慰和社會穩定的有效良方。法治就是依照人民的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社會有效治理的方式。法治首先要求的是法制即有法可循;其次,法治要求的是公序良法;再次,法治應該體現人民的意志;最后,法治應該體現社會變遷和社會進步發展的規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明確提出“依法執政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了依法治國是當前社會治理中心任務之一,從而推進了中國法治化的進程。依法治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第一,利益的轉換和沖突要求現代社會依法治國。當前社會正在進行深刻的變革,變革必然涉及利益的分化和整合、關涉利益的得與失,利益格局的轉換必然帶來利益的摩擦和沖突,所以法治就成為社會穩定的助推器、社會動蕩的防火墻。第二,公平正義的要求需要現代社會依法治國。公平正義是社會制度的核心,“比太陽還要光輝”,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之一。如何做到公平正義,僅僅依靠情和理顯然無法解決現實中的利益矛盾,因為現實中的人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和自我性,為了功利性和自我性犧牲目的性和社會性的現象時常發生,所以就需要用制度的手段防止侵害他人和社會合法利益,而法治是制度手段的最佳詮釋。第三,依法治國是政治治理方式轉變的必然結果。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深刻的治理革命,由以前的魅力型權威治理方式向克里斯瑪型治理方式轉化??死锼宫斝椭卫矸绞揭笊鐣卫砗侠砗戏ǎ笾卫肀仨毞先嗣竦脑V求,展現社會變遷的發展趨勢,防止個人的獨斷和專制,這也需要現代化的法治。
法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部分和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變量,也成為人民的普遍共識。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整個社會才會有同軸力,政治才有向心力,文化才有凝聚力,才能促進人從異化中逐步解放出來。
二、消除“異化”是現代政治的目的
“異化”主要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一系列產品成為了異己力量,而轉化為對人的束縛和控制。由于“異化”的存在,人的能動性消失了,物質的存在變成了奴役人的力量,精神的享受成了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真正目的不能實現甚至畸形發展,阻礙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現代政治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公民的合法、合理的偏好和訴求,力圖把公民從“異化”的社會或政治中解放出來,還原公民的真實自身,即群眾自己去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社會學家吉登斯曾談及政治是“自己認識自己、自己成就自己”,吉登斯的政治認識并非為情感、意志所左右,而是以理性為基石,以理性的思維為原動力。由于現代化造就了工具理性的誕生,人們以工具理性的鏡像來審視自身,結果造成了對自身目的的迷茫,所以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發展其結果人類“不過是地位提高的奴隸”[3]18。如果現代性導致人的“異化”到極致,那么人的工具理性就會走向反面,人性本真就會喪失,人的目的性就會消失,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吉登斯提出了自己政治問題的場域:一方面主張以對話、交流、探討的維度和平地解決有爭議的問題和領域,即我們當代經常探討的協商民主;另一方面主張在全球范圍內打擊原教旨主義,因為原教旨主義破壞和平、拒絕對話、倡導暴力,其本質阻礙了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使我們現代政治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影響政治和社會的穩定?,F代政治本質上要驅除資本力量對人的本性的阻礙和政治權力對人的束縛,還原政治結構本身服務群眾的要求,重塑現代政治思維方式,如馬克思提出“人們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生活的過程”[4]29,所以政治的思維方式和政治的服務目的只能在現實世界中去探尋。
西方社會中大量存在這樣的理念,“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即政府的歸政府、社會的歸社會,市場的歸市場,盡量減少政府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簡化政府在市場中的手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但是現代政治絕非是“管理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因為現代政治必須是有效的、有序的,而非紊亂的,西方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階段造成了貧富懸殊的極端分化,窮人生活艱難,生存出現了重大的危機,而富人為富不仁,富人以榨取窮人的財富和血汗為樂,這是富人的樂園、窮人的地獄,完全喪失了人性的本真狀態,可以說這個階段管理最少的政府是對人性的忽視和褻瀆。所以現代政治所說的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必須是政府治理下的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良幼有序的社會、健康發展的社會以及人民滿意的社會,只有這樣,才能說“管理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三、人民的滿意是現代政治的宗旨
我們說政治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并非一種單向的獨白,而是雙向的交流;這種活動并非是一種自上而下,而是一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動;這種活動并非是一種利益和服從,而是一種重歸人性和本真。
傳統的權力政治主要是影響力、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背后是一系列的組織架構和程序規則作為其執行能力的主要力量?,F代政治更應該從權威的角度而非權力的角度去理解,政治權威主要是政治權力從合法、合理的角度去理解的,這里合法不僅僅是合乎法律,而且這種法律是從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的、以社會公益的緯度形塑的。傳統政治具有誘導性和強制性,而現代政治具有本真性和自愿性?,F代政治是法治政治,法治是依據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社會,不能以個人或者少數人的意志和主觀臆斷、猜想來管理國家、治理社會。法治要求政治管理、經濟運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要依據法律來進行,并且法律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符合人民整體的意志,所以法治社會帶來的是人民滿意度的普遍提升?,F代政治還必須考慮人的不同的情感價值觀,政治層面的表達訴求應該包含工人、農民等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滿足他們合理的偏好。在自媒體的運作下,人們的真實想法在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人們交流的工具中很容易表達出來。在自媒體下,每個人都有自有的領域,這樣“碎片化”的政治表達代替了同一的政治利益訴求,傳統的“國家—社會”二元關系轉變為“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元關系,“社會”事實上成為了整合“國家—個人”關系的樞紐。滿足人民的合理需求,國家和社會應當達到這樣的前提條件,“一個前提是政府和政府部門能準確地感受、了解和測定公眾的客觀利益需求;第二個前提是政府和政府部門有足夠的能力提取社會資源并有效地配置這些資源以滿足公眾的現實利益需求?!盵5]政府的治理必須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不能人為地制造群眾的需求,也不能縮小甚至減損群眾的真正需求。公共治理者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治理者不作為、漠視群眾的利益訴求不符合現代政治的要求。公共治理者必須把群眾的變化性需求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政事務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利益需要。只有以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持續衡量現代政治的尺度才能更好地把握政治內在要求和前進方向。對于公民的各方面的合理的利益表達,習近平談道:“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6]群眾和公共服務者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6]。在政治為了誰、服務誰的問題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6],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以工農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群眾的合理訴求,只有這樣,人民才能擁戴政府、相信政府,從而推動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進程。
從政治的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政治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1]身份的重合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政治的治理要求,現代政治要求“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的普遍感受而存在,要求法治作為社會的基本規則而具有普適性和約束力,否則整個社會的運作就偏離了現代政治的方向和歸宿。但是社會中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而只能是相對的公平正義,所以現代政治只能采取“協商”[2]的手段解決人們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而放棄使用簡單的暴力和鎮壓的方式,因為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教育水平和認知水平在逐漸地縮小差距。政治必須還原為馬克思的人的目的性解讀,即消除“異化”,政治服務于人的真正權益正成為社會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夏金華.政治內涵的重新審視(上)——傳統政治的內涵[J].學理論,2014,5(19).
[2]夏金華.政治內涵的重新審視(中)——論現代政治的基本內涵[J].學理論,2016(7).
[3]吉登斯.社會理論和現代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夏金華.地方政府回應性之構建——認同、強化與優化三維視角的解讀[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2).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4-09-21)[2017-03-12].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9/21/c_1112564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