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全球著名商業教育機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細分項“就業”這個二級指標上,中國的表現在全球63個主要經濟體中名列首位。
毫無疑問,在擁有世界上最龐大勞動力隊伍的中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難能可貴的。中國良好的就業表現應該主要歸功于穩定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優先戰略的實施。經濟增長是拉動就業的最主要動力。盡管近些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出現一定的下滑,但目前依然穩定在7%左右,在全球屬于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確保了在經濟結構轉型和調整過程中實現就業的基本穩定。
但是,當前中國就業的良好表現更多地體現在數量的擴張方面。相比較而言,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并已成為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矛盾。換句話說,勞動者想要找個工作并不難,但要找到一個好工作卻并不容易。就業質量不高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工資水平不高,雖然近些年勞動者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總體而言仍處于較低水平。社會保障覆蓋面不全,保障水平低,不少勞動者并不能享受到“五險兩金”的充分保護。就業穩定性差,員工離職率高、頻繁跳槽,不僅對企業穩定生產經營不利,實際上對勞動者本人也有負面影響。再有就是超時工作現象普遍。根據2016年農民工監測報告,日從業時間超過8小時的農民工占64.4%,周從業時間超過44小時的農民工占78.4%。事實上,白領階層加班現象也同樣十分突出,等等。
因此,在當前就業表現總體良好、失業率并不很高的情況下,應抓住機遇,將重心放到努力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上面來。只有在就業的數量與質量上同時著力,才能為勞動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