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龍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生活在“北上廣深”的人們進行調查。調查顯示,85.5%的受訪者有“懸”在大城市的感覺,44.1%的受訪者產生“懸空感”的原因是沒有解決戶口問題,67.4%的受訪者認為“落地”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住房,43.6%的受訪者希望在30~35歲時實現心目中的“落地”生活。(2017年2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大城市,不僅意味著機會多、待遇高、設施好,也意味著高消費、快節奏、壓力大。尤其是對于年輕人而言,走出校門就步入職場,其工作生活壓力更大:住房靠租,吃飯靠叫外賣,沒有城市里的戶口,等等。即便有著相對穩定的工作,但是從心理方面講,也與城市有著隔閡感,誠如其所言,常常有一種“懸空感”,覺得自己是“懸”在大城市。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回到自己向往的家園也不現實。這也是當面對“是繼續留在大城市工作還是返回家鄉”這一問題時,55.0%的受訪者希望繼續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畢竟,他們的工作生活圈子都在這里,此時回家,于家鄉而言,反而像個“外來人”,且缺少朋友和人脈。更何況,轉瞬即逝的青春歲月也折騰不起。
“懸空感”需要紓解,原因很簡單,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這些“外來戶”,而且于城市而言,不能將他們排斥于城市的發展之外,尤其是城市的共享發展成果,他們也有權利享受“一杯羹”。這就需要城市的“胸懷”更寬廣些,使他們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城市里扎穩腳跟的基礎上,內心世界也是充盈的,安定的。
“懸空感”需要“合力”紓解。一是進一步放寬戶籍政策,解決落戶難題,讓其既有在大城市生活的能力,更有生活的資格;二是房子,無論是買還是租,筆者以為都應該量力而行,自己過得舒坦遠比擁有一套房子重要;三是家庭和收入,也全憑自己的努力和緣分;四是用人單位和社區組織不妨開展些文化活動,讓其內心豐盈起來。
其實,自己的人生,盡管受外部環境條件制約,但能夠決定命運的,還在于自己。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市,甚或在農村,只要踏踏實實地干,人生總會有出彩的機會。“懸空感”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人生短暫,奮斗與快樂不能缺失,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會擁有“獲得感”,“懸空感”也自然就會消弭。
(選自“中國青年網”2017年2月24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寫時評,不但要寫出自己怎么看,還要寫出自己這些看法的依據和理由。評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才能讓人心悅誠服。本文就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人們普遍存在的“懸空感”的現狀和改善的辦法進行了分析。作者把這些人無法回歸家園而又無法把異鄉變成家園的兩個基本原因加以闡述,然后對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既把看法說清楚了,又將看法的依據和道理寫深、寫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