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我往謁蔡先生于其南菜園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決疑論》特向蔡先生求教。此文評論古今中外諸子百家,而獨推崇印度佛家思想。當我說明來意后,先生回答說:“我過上海時已在《東方雜志》上看過了,很好。”不曾想到先生早已過目,并對這篇如今看來是東拉西扯的文章給予肯定。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隨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說:“我是喜愛哲學的。我此次來北大,重點要辦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學系為重點,你就來哲學系講印度哲學好了。”我不敢承當。蔡先生說了幾句話打動了我。抱這種態度再好不過,而我又怎會不愿來學習呢?來北大的事就如此確定下來。
我到北大后先開“印度哲學”一課,此課自非哲學系重點,但聽課者仍不少。后來講授“儒家哲學”,聽課者更多,注冊部原安排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于是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此課聽講者約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數即為注冊之學生,如馮友蘭、朱自清、顧頡剛、孫本文諸位均是如此得與我相聚于課堂的。至于其余半數即為自由聽講者:有的來自其他高校,有的來自社會。由此可見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張的實施和當時新思潮的影響,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濃厚空氣,不僅感染北大師生和其他高校,且影響及于社會。生活在此種氣氛中怎能不向上奮進呢!
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與民主,而貶抑東方文化,于是“東西文化”常成為談論的問題。我于教學之外對此時時思考,探究不輟。友人張申府、屠孝實等嘗加勸阻,或說問題范圍太大,難于著手,或說問題尚遠,可俟諸來日。我均不以為然。雖然我對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屬舊派,面對新舊之爭,似盡可仍埋首于佛學研究,可是我卻感到壓迫之嚴重,以為此問題不可忽略而且急切。蓋自鴉片戰爭以來,隨帝國主義勢力之入侵,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受到懷疑,似中國之有今日全由于我們的文化。這明明是逼著中國人出一個解決方法。試想,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果真不能與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絕棄,我們應趕快自覺改革,不要與它同歸于盡;如果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壓迫,并不足慮,而中國文化終有翻身之日,那也應積極去做,不要再做夢發呆;又如果確如一些人所說,東西文化可以融通調和,那也應弄清調和之必要及調和之道,絕不應消極等待。誰說問題不嚴重而且急切!
中國文化問題關系國家命運、民族存亡,怎可輕輕放過,漠不關心?同時北大以及整個社會當時愛國主義精神高漲,人們關心國事,文化問題成為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這種主觀要求和客觀環境推動下,1919年我首次將個人對此問題研究結果,在課外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作連續多次講演,介紹給北大同事、同學。1920年又于濟南向社會公開報告。后將演講記錄稿加以整理,以講題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出版后受到學術界注意,引來評論不少。可以說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張考卷,記錄了我在校期間學習與研究成績的高下優劣。
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我將西方、中國、印度三種文化加以比較,各給予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以適當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復興。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1924年為實行自己的辦學理想,我向蔡先生辭去教職,從此離開了北大,而北大影響仍留在我心上。我這個根本未曾入過大學之門的人,得以走上大學講臺,就我個人說,只不過因為我鉆研了一個冷門——佛學;而從根本上說,則是由于蔡先生實行兼容并包的主張,是由于蔡先生對后學的關心與愛護。
(節選自《梁漱溟自傳》,有刪改)
相關鏈接:①儒學能夠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當。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學這一步正合適,佛學太高了。所以他(梁漱溟)是為了大眾放棄佛學,轉向研究和推廣儒學,這是他自己一個很明確的宣示。(梁培恕《梁漱溟:佛學太高深,救世宜用儒學》)②“你的志愿何在?”如果有人這樣問我,那我可以回答:我愿終生為民族社會,并愿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梁漱溟《言志》)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在北大開講“印度哲學”與“儒家哲學”課,廣受歡迎,以致注冊部原安排的紅樓教室容納不下,而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
B.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貶抑東方文化,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與民主;而梁漱溟面對東西文化、新舊文化之爭卻不以為然,熟視無睹,依舊埋頭于佛學研究。
C.梁漱溟之所以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講演,并在后來將講稿整理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因為當時北大、學術界及整個社會對中國文化問題的討論熱潮。
D.本文以時間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學習、研究的經歷,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語言樸素、真切,字里行間洋溢著誠摯的感念與眷戀之情。
2.蔡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
3.“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梁漱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志向轉變?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并簡要談談梁漱溟志向轉變給予你的啟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