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引入】
孔子強調的要“知天命”,就是應心存敬畏,并躬身行之而不可有絲毫懈怠與侮慢之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此表明自己對天和人的敬畏之情;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敬畏,在他墓碑上刻著: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為有所畏懼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懷敬畏之心,就不輕易浮躁,不容易輕忽,內心自然生出正氣、莊嚴與崇高。
【思想指引】
1.“敬畏感”是指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這種心理具有警戒與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
2.現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所規范,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證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生生不息。
3.一個人要成長、求索,不能不對自然、對生命、對歷史、對高貴滿懷敬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固守道德與理性的底線,擁有清白高貴的人生。
4.要有“敬畏之心”,光靠“自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他律”。“他律”就是制度,是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制度。
5.缺乏敬畏感的人,一類是傻子和白癡,無須指責他們;另一類是狂徒或者暴君,他們為無知狂妄付出的代價人所皆知。誠如富蘭克林所言:“人類啊!你們何必驕矜于蟲豸和草芥,只有在無所不能的神明和無所不有的宇宙面前,你才會低下高傲的頭顱!”
在市場跌宕中領悟敬畏
這兩年,馬拉松在國內火起來了。賽事猛增,跑者井噴。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全國平均不到1.5天,就要舉辦一場馬拉松賽事。這兩年的創投和馬拉松非常相似:沒用多長時間,這個原來在中國幾乎無人知曉的“事物”,迅速成為了全民話題。然而,和馬拉松一樣,創投的“虛火”有越燒越旺的趨勢。大量創投機構新近成立,大量創投基金新近募集,大量GP團隊新近組建;一些從業人員深得證券市場上“短線操作”的精髓,在創業投資里也熱衷快進快出,將找人接盤、賺取差價當作投資唯一目的……創投之火愈燒愈旺,一些創業者也浮躁瘋狂。有些創業者整天夢想著一夜暴富的神話,熱衷于講故事、做PPT,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游走在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構、投資人之中,很少琢磨怎么做好產品。(“21世紀經濟報道”)
■
對于一般人來說,投資是一門技術;對于高手來說,投資是一門藝術。有些人終其一生,一直在門口徘徊不得要領,有些人殫精竭慮,仍然只學得皮毛。究其原因,市場是極其復雜的系統,遠非個人的智慧所能窮盡。即使是世界公認的投資大師,如果不能時刻保持空杯心態,與時俱進,跟緊市場的風云變幻,同樣也無法永葆青春。時間是最好的裁判。抖機靈,小聰明雖可能獲得一時的喝彩,但在市場中搏擊,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創業投資終歸是一場時間的游戲,價值創造自有規律,輕視企業家、糊弄出資人、投機取巧等對價值規律缺乏敬畏的輕佻之舉,假以時日,當風口停息、浪潮退去,“飛豬”自會墜地,“裸泳者”亦現“皇帝的新衣”。牛頓曾說過:“我就像一個在海灘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塊比較圓的石頭和一枚比較漂亮的貝殼,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面前,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不計其數。”某種程度上講,成功的創投人和科學家一樣,我們之所以能撿到漂亮的貝殼,除了因為自己努力踏上了那片海灘,更關鍵的應該是海浪的沖刷、海灘的堆積、海風的吹拂。那海浪、海灘、海風,是時代,是環境,甚至是運氣。曾國藩曾說:“心中常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投資如人生,在跌宕起伏中去領悟敬畏,且行且珍惜。
——厲偉
敬畏交通規則 就是敬畏生命
每天上下班時間,都是市區道路交通高峰期。文明出行是美德,卻總有個別駕駛員見縫插針加塞,甚至違法逆行,只求自己跑得快,哪管他人路難行。在天元區濱江北路蘆淞大橋橋下路段,兩輛白色汽車越雙黃線,占用了對面車道逆行,造成路面亂成一鍋粥,不但影響通行率,也造成安全隱患。(《株洲日報》2017年1月13日)
■
任何時候,交通規則都不能讓位于方便。每個人都不能心存僥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現在開始,養成敬畏交通規則的好習慣,也要帶動家人和親朋好友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若能如此,很多交通意外將不再發生,道路也會因此更安全。
生命是寶貴的,容不得我們用冒險的方式來消費。為了生命安全,也為了家人幸福,多走幾步路又如何?對交通規則常懷敬畏之心,就是對生命安全常懷敬畏之心;而我們強化自身的交通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也必然會給彼此的生命安全撐起更為牢固的“保護傘”,也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梅子鄂
對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對歷史的敬畏
2017年1月14日凌晨3點半,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搶救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2017年1月13日,他剛過完111周歲生日。這位生于清朝、長在民國,把壯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獻給新中國漢語拼音事業,80歲之后又重新煥發學術青春的世紀老人,最終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斕的一生,留給在世者無盡的追念和懷想。(《光明日報》)
東晉時人王珣感嘆:“人固不可以無年。”一個人的威望聲名,和壽命確有莫大的關聯。長壽者取得成就的機會更多,積累的社會貢獻更大,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公平。因為他們同時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承擔了更重的艱辛,經歷了更多的滄桑。翻看周有光先生的百年口述,仿佛進入歷史的漫長隧道之中,世事變幻、滄海桑田,老先生竟以一人一身之力經之歷之,今天我們對于這位高壽者表達的尊敬,其實也正是對于歷史的敬畏之情。
——肖羅
保護文物敬畏為先
近日,有豆瓣網友發布了游記日志《西安是個很好玩的城市,景點和騙子都很好玩》,講述了旅途中3次與騙子“交手”的經歷,先后闖過了“火車站假游5”(“游5”系公交車線路)“華清宮外票販”“真假兵馬俑”三大關。從媒體后續探訪拍攝的照片看,山寨兵馬俑的造型可以用“辣眼睛”來形容。目前,陜西省旅游局已將西安秦陵地宮等多家3A級景區“摘牌”。但是,摘牌不應成為應對輿論的全部。比如,臨潼鴻門宴博物館被指是在國務院設立的文物保護遺址上修建的,其相關手續是否合規?其他的山寨景點是否還能繼續經營?去年年底有媒體報道,秦漢新城的多處項目屢次在不履行報批手續、未進行任何考古發掘的情況下,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咸陽城遺址保護范圍內施工,嚴重威脅這一區域地下文物的安全。事實上,由于城市建設,近年來秦咸陽城遺址保護區仍不斷被蠶食。(“新華網”)
擁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資源,是一座城市的幸運。遺址保護區不斷讓步于經濟開發,說明管理者對于歷史文物的珍視程度,還未與歷史文物資源的價值相匹配。為了對得起歷史的饋贈,理當拿出更有力的措施和魄力,捍衛歷史文化名城的榮譽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源。而解決旅游市場的其他亂象,也需要管理者從先樹立對于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開始。
——朱昌俊
“14年抗戰”
是對歷史的還原與敬畏
為落實中央關于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7年1月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的體現。(“新華網”)
這次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能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全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了對那段沉重歷史的敬畏感。
回溯悲壯史實,是要以史為鑒,是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是要擎起理想信念的火把。這就需要億萬民眾把抗日戰爭給予我們的豐富經驗和重要啟示,轉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實際行動,并構建起一套強大的精神體系。唯有如此,方可告慰無數抗日英烈的在天之靈,才能真正不辜負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樊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