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 劉娜
【摘要】斯賓塞說:“音樂喚起了我們不曾夢想過它的存在和不曾明白過它的意義的那些潛伏著的情緒。”聲樂藝術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了語言和大腦思維的發展,促使手的運用,手的使用為藝術的形成打下基礎,起初在共同勞動中出現一種固有的動作規律,加上人們的吶喊,隨之演變為勞動號子,奠定了早期聲樂的原始模式,使人類聲樂藝術發展成為藝術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聲樂;聲樂藝術;空筐結構
【中圖分類號】J617.13 【文獻標識碼】A
人們的好奇心對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最用,它在無止境中不斷成熟與完善,是有時甚至凌駕于哲學之上的特殊門類,這樣,在哲學的范疇中藝術家開始在空曠無邊的歷史長河中摸索藝術的發展脈絡,什么是哲學?什么是藝術?它存在于什么環境?與什么事物的發展密不可分?它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這就是說為什么藝術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的道理,雖然它在經過漫長的道路上艱難前行,但留下的藝術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令后人感嘆不已。黑格爾是這樣論述的:“音樂有最大的獨立自主的可能,不僅可以自由脫離實際存在的歌詞,而且還可以自由脫離具體內容的表現方式,從而可以滿足于聲音的純音樂領域以內的配合、變化、矛盾與和解的獨立自主的過程。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就變成無意義的,缺乏一切藝術的必有的基本要素,即精神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因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藝術。只有在用恰當的方式把精神內容表現于聲音及其復雜的組合這種感性因素時,音樂才能把自己提升為真正的藝術,不管這種精神內容是否有樂詞提供詳明的表現,還是用比較不明確的方式,即聲音及其和諧的關系于生動美妙的曲調中體現出來。”
不同的社會形態中聲樂藝術的變化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呈現不同的特點,受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影響,聲樂藝術固有的風格被漸漸分化,新的藝術形態得以完善,在未來社會形態中走向成熟。在它的成熟過程中起決定因素的是其傳播者,傳播者的各種藝術修養、文化層次、社會環境、社會地位、性格特點等等都會直接制約著聲樂藝術在一個固定場合中的重要意義,在社會文化沒有進入公共普及教育的時期,藝術傳播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一代一代得以延續;在國家功能走向完善,社會規范體系不斷成熟后,祭祀、宗教等活動開始占據社會重要地位時,跳舞、歌唱、樂器演奏成為活動的主要組成形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眾多的藝術家,聲樂藝術的展示者—歌唱家在藝術舞臺上得以活躍,近百年中聲樂的傳播主要以高等藝術機構和學府為培養場所,他們不但在高層次的學府中學到了聲樂藝術的真諦,而且學會了藝術傳承品質,更加系統地把聲樂藝術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和掌握。因此,格羅塞這樣說:“音樂,以其性質和魅力,在諸藝術之間立于無可倫比的地位,成為一種獨自的藝術。一切別的藝術都不得不為生活的目的賣力;音樂全然只為藝術的目的。就這個意義說,音樂可以說是最純粹的藝術。特別是在音樂和詩歌的中間,雖則它們有著密切的外部關系,卻存在著深刻的內部的對立。詩歌主宰著現象的全世界;反之,音樂自家可以說:‘我的國度不在這個世界上。”
然而世界各國藝術機構和學府中并不是把所有學習聲樂藝術的學生都培養成歌唱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先天音樂天賦制約了他們走向更高層次,有的是受個體思維與性格原因導致自己進入一個死角,有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愛好發生改變半途而廢,縱觀聲樂發展的歷史,大多數聲樂學習者沒有成為較好的歌手或歌唱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高等學府中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產生教授技巧偏差,導致很多學習者停留在大學基礎知識的獲取階段,很難突破成為藝術的佼佼者,這就是為什么全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某一個音樂學院的某一位教授教學很厲害的道理?難道這個問題不值得思考嗎?所以,更確切地說,聲樂藝術是教師融入現實生活,經過提煉、加工而積累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何因材施教地教授好每位進入高等學府中學習聲樂的學生,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轉化為具體、生動、真實的,具有可理解的藝術美的學習畫面,使學生在不丟掉自身條件的情況下自如的歌唱。從古到今,聲樂藝術經歷了從單一到多樣化,從具體的、感性的聲音中獲得藝術形象,它用聲音和語言構造出具有藝術審美的傾向、可感知的情景,它是聲樂學習者對審美意識形態的客觀轉化,叔本華說:“人已經不在產生欲望,因為人已經占有一切,人已經達到了目的。這種藝術已經完全得到了滿足,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也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因此,有多少教師能合理地把聲樂教學與審美意識充分的結合在一起?更能把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反應出聲樂的本質屬性即自身音色美的表現,這就是為什么某些學習者做不到聲樂藝術發展為客觀現實性和藝術性的道理。
作者簡介:薛忠(1970—),男,甘肅平涼人,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劉娜(1985—),女,甘肅慶陽人,蘭州理工中專,中級教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