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謙
【摘要】中華民族從不曾間斷的歷史文化河流中藏著精深的歷史文化,所遺傳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情感生活的體現。在文化歷史中除了一些固定物質的文化遺產,還有些藝術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龐大,社會價值非常大,在我們中華民族人民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傳承的特殊,保護的不易,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關鍵詞】資興;瑤族民歌;保護;途徑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從不曾間斷的歷史文化河流中藏著精深的歷史文化,所遺傳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情感生活的體現。在文化歷史中除了一些固定物質的文化遺產,還有些藝術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龐大,社會價值非常大,在我們中華民族人民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傳承的特殊,保護的不易,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資興市為湖南郴州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資興市地處湘江流域耒水的上游,在羅霄山脈西麓、茶永盆地南端,為湘、粵、贛、三省交匯處。資興市境內大部份鄉鎮均有瑤族居住,尤以碑記、連坪、團結、清江、滁口、龍溪、黃草七個鄉為多,均為瑤族聚居地。瑤族人民在資興市境內居住歷史悠久,自唐朝貞觀二年(628)以來,陸續移居境內的瑤民有盤、趙、李、鄧、黃、馮、胡等七姓,以盤趙為多。據舊志載,清嘉慶二年(1797),境內僅雷連十二峒即有瑤民6350戶。以后,因歷代封建統治者對瑤民實行同化政策,多數瑤民逐漸被漢族同化。據2013年末的人口普查統計,資興市境內共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679人,其中瑤族人口為4836人,占85.16% 。
資興瑤族保持并傳承著其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瑤族同胞能歌善舞,善于用歌聲來表達愛戀,抒發情懷,集中體現了瑤族的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可以說,瑤族民歌是文化傳統的精髓,具有很高的人文研究價值。但隨著瑤族人口不斷漢化、外來文化的不斷影響,瑤族民歌傳承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機。如何加強資興瑤族民歌的保護迫在眉睫。
資興瑤族民歌要很好地保護、傳承、傳播下去,筆者認為要將瑤族民歌的價值意義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融合,在保護好資興瑤族民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加以二度創作,將民族傳統音樂資源向實現經濟價值方面轉化,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法律法規和地方規章制度的框架下加強保護
保護資興瑤族民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竿子的事情,需要從長遠來考慮,而長遠保護的重點不是在人,而是在法律法規制度。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文化領域的法律也在不斷制定與頒布。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法律是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指出:“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由此可見瑤族民歌在其所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這是國家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綱領性規定。這為資興瑤族民歌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然而,國家層面只能依法保護,從規定上下功夫,真正進行管理與保護的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尤其是縣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該如何保護瑤族民歌呢?《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進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縣級人民政府還要制定一些相關的保護制度,實行相應的保護措施。資興人民政府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適合瑤族民歌的保護制度,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加大對民歌的財政扶持力度,提供保護的人力、物力以及相應的渠道。
二、采取多種方式,對瑤族民歌傳承人進行甄選與保護
作為瑤族民歌的載體,傳承人的甄別、選拔、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在這方面加強研究與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可以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同時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其他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
民歌的傳承方式主要有群體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三種。無論哪種傳承方式,傳承人都是最為關鍵的。要保護資興的瑤族民歌,首先要從民歌的傳承人開始入手。我們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如上規定甄選出瑤族民歌的傳承人。在甄選的過程中,要進行廣泛的調研與走訪、考察,力求傳承人的精準與可靠。甄選出傳承人后,政府和相關組織要保護好傳承人,同時要給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提供相應的場所與平臺。加大對傳承人的生活保障,促進傳承人的民歌藝術生命力的發展。
三、踐行“在傳承中保護,在創新中傳承”的理念,多舉措培養民歌人才
毋庸置疑,對瑤族民歌保護的較好方式是傳承與創新,而要做到較好的傳承與創新,就必須加強民歌人才的培養,將音樂教育與民歌人才培養相結合,切實激活瑤族民歌的生命力。
“在傳承中保護,在創新中傳承”,是我們務必秉承的理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文化形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是核心,是靈魂。對于民歌的傳承我們要多培養相關的人才,包括歌唱人才、作詞作曲人才、研究人才、教育人才。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創新培養模式,從有利于保護瑤族民歌的角度出發,既要培養“原汁原味”的人才,又要培養“不拘一格”的人才,加強人才體系與梯隊建設,促進人才發展的多元化發展。
加強瑤族民歌的高等教育建設,注重對瑤族民歌的課程建設。收集、整理相應的民歌,同時也可以改編相應的民歌,并以此編寫成民歌課程的教材,用于本地高校的音樂課堂的教學。
四、注重民歌保護的多元化,形成系統的保護模式
資興瑤族民歌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要在法律框架下開展傳承人的保護與相關人才的培養,而且要充分考慮到瑤族民歌的綜合價值,從而形成相應的保護系統和模式。所謂的保護模式,即根據地理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歷史、繼承等特征的穩定性設計完美、系統的保護措施。保護模式是相對穩定的、靈活的,它是一種保護模式,也是一種科學的策略。
對于資興瑤族民歌來說,要形成保護模式,我們需要結合它的價值來開展保護。民歌至少存在三重價值,即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前兩個價值是民歌的內在價值,商業價值則是民歌的外在價值。在保護中,我們要注重內外兼修的多元化路徑。對于民歌的文化價值,我們要加強搶救性發掘與研究,多開展民歌研討會,借鑒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提升民歌的文化價值。對于民歌的藝術價值,我們可以實行其他歌唱形式類似的保護舉措,可以開展瑤族民歌賽,在比賽中發現人才,激勵人才,促進藝術的發展。對于民歌的商業價值,我們可以加強與唱片公司或娛樂公司的合作,通過商業運作的模式,帶動民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從而形成民歌的綜合價值與保護模式。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資興瑤族民歌的現狀,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策略與路徑。然而,資興瑤族民歌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