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潔



【摘要】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創作之后,我國便掀起了一股民族樂器協奏曲的創作熱潮,并陸陸續續涌現出優秀的琵琶協奏曲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現代表著民族和文化的進步,充分展現出了我國傳統民族器樂創新和發展的動態之美。本文筆者以楊立青先生創作的《烏江很》為例,對該琵琶協奏曲的音樂特色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琵琶協奏曲;《烏江恨》;音樂特色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琵琶乃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中的一種,因其具有亦文亦武的表現力而著稱。近年來,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以協奏曲作為音樂體裁的琵琶作品。琵琶協奏曲指的是以琵琶為主要演奏樂器,將民族管弦樂隊或者西洋管弦樂隊協奏創作的作品。接下來,筆者就對《烏江恨》這一琵琶協奏曲的音樂特色作簡單分析。
一、琵琶協奏曲《烏江恨》創作背景
《烏江恨》這首作品的作曲家楊立青先生,起初是接受了名古屋交響樂團的邀請,為了慶祝日本名古屋市同南京市締結友好城市而創作出的一部大型民族交響樂,創造的主要目是希望通過國際化的音樂語言向世界宣揚我國文化精神。作品創作時間為1989年,首次演奏是由名古屋交響樂團在日本名古屋演奏,并且該部作品在同年獲得了中國首屆唱片獎作曲比賽的第二名。琵琶協奏曲《烏江恨》屬于交響敘事曲,也是楊立青先生畢生中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國傳統音樂元素跟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有機結合,當前已經被作曲界公認為“民族音樂交響化”的典范,并且楊立青先生從未放棄過探尋自身獨特創作理念的步伐。《烏江恨》這首作品的題材來源于清末漢初時期,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開展的最后一場戰役,最終以項羽在烏江自刎結束。該部作品是以項羽作為主線,敘述了項羽從推翻秦朝的統治,到后來在中原同劉邦廝殺并中計,最后再圍繞烏江自刎這一故事情節開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英雄悲壯、凄美又動人的故事。楊立青先生是在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通過琵琶和管弦進行演奏,充分營造出楚漢之爭的悲壯場面,另外又重新對這歷史事件進行了反思,借助古曲音樂素材和現代音樂語言烘托出了悲劇氛圍,進一步突出了該作品的哲理性、抒情性。琵琶協奏曲《烏江恨》最大的特點便是借助西方音樂的表達方式來重新演繹我國傳統音樂作品,實現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二、琵琶協奏曲《烏江恨》音樂特色分析
(一)《烏江恨》的音樂特點
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的音樂素材取自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站在大眾審美的角度考慮,傳統音樂語言主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人們所熟悉的音樂形式讓聽眾更加容易接受琵琶協奏曲這一新音樂形式。縱觀整個作品總譜,琵琶協奏曲《烏江恨》作品內的每一個段落均使用了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的小標題作為提示,只要細細探究,我們便可發現琵琶協奏曲《烏江恨》并非單純的敘事曲,楊立青先生渴望通過現代人的審美方式和思維方式來重新審視這著名的歷史事件。楊立青先生為了實現音響效果、音色、音量三者的平衡,對管弦樂隊和琵琶進行了一定調節。例如:琵琶獨奏的部分,僅僅選擇柔和的管弦樂作為背景,而管樂和打擊樂為點綴作用,但是當展現悲壯的場面時,則以管弦樂隊演奏為主。從演奏技法的展現來看,楊立青先生不僅僅在主旋律中多次運用了琵琶的獨特演奏技巧(如劃拂、輪指、絞弦)等來營造緊張的音響效果,并且還運用了微復調、音簇、不同調性的和弦疊置等現代創作技法來共同營造出悲壯、緊張的音樂氛圍。除此之外,琵琶協奏曲《烏江恨》還綜合了古典弦樂四重奏的“交響性—復調風格寫法”和古典格局中的“戲劇性——主調風格寫法”,試圖借助現代的交響樂語言和古典的音樂素材來共同營造出悲劇氛圍,以此來表達作曲者對“項羽烏江自刎”這一古老歷史題材的反省,在賦予整個作品感人的悲劇性力量的同時,隱藏深層的歷史底蘊。
(二)琵琶協奏曲《烏江恨》曲式結構分析
從琵琶協奏曲《烏江恨》曲式結構來分析,主要沿用的是傳統的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該作品共包含935小節,從整個作品的結構來看,在繼承琵琶古曲《霸王卸甲》傳統變奏結構的基礎上,又根據現代音樂特點進行了適當改編,進而整個作品表現出三部性曲式結構,所謂三部性即呈示部、展開部以及再現部。琵琶協奏曲《烏江恨》一共包含引子、列營、鏖戰、楚歌、別姬以及尾聲六個樂章,包含了“別姬主題”、“英雄主題”、“號角主題”三個音樂主題。從曲式結構的布局來看,楊立青先生非常注重樂章和樂章之間的連貫性,所以實現了情緒渲染和材料使用的一氣呵成,成就了該作品的單樂章、多段體的敘事性結構。從演奏的樂器分析,主要音樂形式為琵琶和管弦樂隊,充分體現出了西方協奏曲的結構特點。所以從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的音樂結構分析,均展現了中西音樂文化的完美融合。琵琶協奏曲《烏江恨》是在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有機地融入一些現代作曲技法和多聲立體結構元素,因此在賦予整個作品傳統性的同時,還賦予了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的全曲主要是圍繞“別姬”、“英雄”、“號角”三個核心進行延伸的,在樂曲的最開始部分,通過緊張的打擊樂和銅管樂,將聽眾帶入了樂曲的第一個主題,即“別姬主題”(如:譜例1所示)。
“別姬”這個主題是由長音開始的,迂回至下行開展,如泣如訴,從引子中17小節的首次出現一直到樂曲的結尾部分,主要是通過移位、原型、移調、變形等反復出現,從而賦予整個曲樂悲傷的色彩。別姬主題主要出現在作品敘事段落的高潮位置,發揮著引出整個作品的總高潮,將項羽的悲劇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展現出來的作用。
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的英雄主題(如譜例2所示)給聽眾展現的是項羽勇猛的英雄形象,該主題的音調為:弱起的小二度加小三度上行后,再大跳下行到強拍純五度,極近上行至突然大跳下行,給聽眾悲壯的音樂色彩,至樂曲的第69小節首次出現到樂曲的結尾,多次出現強調,發揮了展現場景的敘事目的。
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的號角主題(如譜例2所示)主要是由連續的三度和五度上行構成。三度和五度上行在樂曲中反復出現,并且在展現敘事場景之前出現,主要是變化音色、速度、力度來貫穿全曲,實現深化主題的作用。
(三)琵琶協奏曲《烏江恨》和聲材料分析
在琵琶協奏曲《烏江恨》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特征為:楊立青先生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技法的基礎上,并沒有摒棄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習慣,而是嘗試將和聲語言和我國的五聲調式以及民族因素的審美特征巧妙地結合起來,探索出一種具有我國民族性的現代和聲,接下來筆者對該作品的和聲材料進行分析。
首先,在琵琶協奏曲《烏江恨》作品中,楊立青先生使用的和聲材料是由傳統的三度疊置的三和弦,在此基礎上還運用了少量的三度疊置七和弦(如譜例4所示),其目的是增強三和弦中所缺乏的色彩和緊張度。
其次,在該部作品中,還運用了三度疊置的高疊和弦(如譜例5所示),例如:四度和弦、五度和弦、附加音和弦等,這種高疊和弦主要出現在引子的最后位置,如此便豐富這段和聲材料的色彩。
再次,還有三度疊置的高疊和弦,這類和弦具有較強的復合功能性,通過反復數次運用,達到了增強音樂不穩定性和緊張感的目的。
最后,除了運用和旋材料,楊立青先生還運用了一些特殊的現代技法,從而增強了整個作品的音響效果,例如在琵琶協奏曲《烏江恨》第三部分的“鏖戰”中,楊立青先生連續運用了小二度,通過不規則的音樂彼此交錯,充分展現了現代作曲技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迄今為止,優秀的琵琶協奏曲作品數量很多,充分展現了我國的琵琶音樂正朝著新的方向不斷發展。通過對琵琶協奏曲《烏江恨》音樂特色的分析,我們發現要想創造出優秀的琵琶協奏曲,必須要敢于打破傳統音樂曲式的束縛,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適當融合現代音樂元素,賦予曲樂現代風格和我國的獨特韻味。
參考文獻
[1]于亮.當代琵琶協奏曲審美意趣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01):34-38.
[2]周凌宇.“中西合璧”作曲觀在兩首中國民族風格交響曲中的微觀結構顯像——譚盾《西北組曲》與楊立青《烏江恨》之比較再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02):29-34.
[3]許曉敏.現代琵琶協奏曲賞析[J].青年文學家,2010(11):112.
[4]姜蕾.“悲歌”一曲“烏江恨”大愛鑄就“無字碑”——深切悼念恩師楊立青教授[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