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珠
【摘要】人文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組成,也是音樂教育的隱性目標。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縱觀音樂欣賞教材,不少作品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氣息,它對培養學生人文意識、陶冶學生人文情感、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作用。農村中學生見識較少、視野相對局限,教師該如何通過音樂欣賞課堂,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從提升人文修養;培養人文意識;滲透人文情感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音樂欣賞;人文素養;人文修養;人文意識;人文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提倡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欣賞課是中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文的精神意識蘊含于音樂欣賞教材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與引導,學生才能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作品強烈的人文氣息,并獲得人文情感的熏陶。農村中學生視野相對局限,音樂教師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睿智結合欣賞課堂,靈性提升人文修養
音樂欣賞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到放松,而好的音樂素材又為學生的個人修養提供感性載體。但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農村中學在音樂課程教學中片面重視專業技能與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欣賞教學的育人功能,特別是忽視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及內心情感的表達,從而影響了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與提升。在此模式下,音樂欣賞教學在學生修身養性、人格完善、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就無法完全彰顯。因此,為了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既能獲得豐富的音樂素養知識,又能提升自身的修養水平,需要教師不管是在組織賞析音樂表演活動,還是組織賞析各種題材的音樂作品時,都應積極引導學生感悟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與思想,從而啟發學生感悟音樂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進而激起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最終將音樂作品中的各種積極情感和優秀品質作為指導與約束自我思想與行為的準則,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水平。
如在欣賞《豐收之歌》這首作品時,教師要緊緊抓住“豐收之歌”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特別是作者的創作背景,作品的情感曲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曲調。豐收對農民來說意味著什么?作品所表達的豐收情境背后隱含著怎樣的勞動情景和農民勞作的心情?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時,可以結合農村的生活情況讓學生邊聽邊展開想象,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快樂。音樂欣賞離不開音樂這一基本元素,在賞析作品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節奏、訓練演奏及歌唱技巧,并巧妙將音樂與人性、情感、思想元素等融合起來,使學生全面汲取音樂作品中的營養,實現雅俗共賞,從而既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又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
二、睿智結合欣賞課堂,靈性提升人文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地域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加,農村中學生探究世界的熱情也不斷高漲,對音樂世界的探究也呈現出更強烈的愿望。但由于學生可接觸的音樂作品比較多元,而學生的欣賞能力又相對有限,人文意識、人文氣息作為音樂欣賞的核心組成,教師要積極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能找到方向。眾所周知,各種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創作目的、歷史背景等各不相同,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可以在仔細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精準把握音樂作品的創作思想及藝術內涵,從而將自己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音樂作品中,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最終逐漸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識與鑒賞能力。
如,在學習《瑪祖卡》這一作品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欣賞作品,理解意蘊,教師可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作者肖邦的生平事跡,使學生對肖邦長期在異域他鄉輾轉的經歷有大致的了解,通過感性資料的搜集了解肖邦的創作風格,以促使學生理解滲透在肖邦音樂作品中的神經質、敏感、高冷等方面的藝術元素,并進一步透徹了解肖邦作品中強烈的愛國情感,在欣賞作品時能帶著強烈的人文意識去感受作品的情感,體會音符背后的人文情懷,并由此產生濃厚的愛國熱情。可以說,人文意識的提升并不是依靠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與音樂實踐緊密聯系的,欣賞作品為學生提升意識提供了最重要的載體,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滲透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感受音樂創作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而在濃濃的人文氣息中提升人文素養。
三、睿智結合欣賞課堂,靈性滲透人文情感
在音樂課堂開展欣賞教學活動不僅要幫助學生扎實掌握音樂教材中的音樂理論與演唱、演奏技巧,更要借助欣賞活動為學生搭建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感知藝術文化橋梁的通道。在欣賞活動中,學生與作品的溝通是走近作品內涵的重要方式,它是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內容及作者的情感的重要過程。學生與音樂作品“零距離”的接觸,能激活學生的音樂創作靈感、獲得情感的升華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中學階段正是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情感素材,積極搭建欣賞平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相融合,并在各種欣賞活動中感知作品,從而有效滲透人文情感。
如在學唱與欣賞《翻身農奴把歌唱》時,教師可以將作品的背景設計成多媒體課件,巧妙將相關的情景與作品呈現給學生。課堂上,動感的音樂和喜慶的場面為學生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音樂世界,學生的欣賞熱情被激發了。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幾遍曲子,初步了解作品內容與旋律,并適時為學生補充一些與音樂作品相關的素材,有效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并讓學生在反復欣賞中真切地體驗到作品中彰顯出來的農奴們翻身得解放之后的無比喜悅的心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改編音樂作品的旋律與歌詞,靈活運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將農奴們翻身后的喜悅之情表達出來,從而讓學生在改編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情感,有效獲得人文素養的提升。
總之,人文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中最核心的組成,也是音樂欣賞潛在的教學目標。想要通過音樂欣賞課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把握好音樂作品創作者的藝術修養、人文情懷,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素材,有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并在欣賞過程中洗滌心靈、陶冶情操,最終獲得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寅.淺談在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音樂時空,2014(07).
[2]張居衛.淺論音樂教學中的美感教育[J].考試與評價,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