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的可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此病在各地均有發生,其中以葉部、節部發生為多,尤其以穗頸瘟、節瘟發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至絕產。
關鍵詞:稻瘟病;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43
1 稻瘟病的病原
稻瘟病的病原屬半知菌亞門,絲孢剛,絲孢目,梨形孢屬。菌絲無色無隔膜,多個分枝。分生孢子梗3~5根叢生狀,從植株病部氣孔或表皮侵出,孢子像洋梨形,無色,生在分生孢子梗頂端,多時呈淡綠色,開始無隔,成熟有2個隔膜,在膜處有內陷縊縮,基部有小突起。生理,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過冬。第2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侵入中心株,形成病斑,在通過風雨向外傳播。菌絲生、分生孢子生長發育溫度分別是8~37℃、10~35℃。在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8h。高溫高濕、大雨霧露時、根系差時、光照不足、偏施氮肥、不合理排灌都會利于病菌發生。 分生孢子形成要求光暗交替條件,直射光有殺傷和抑制作用。寄主,自然條件下只為害水稻,人工接種可侵染小麥、稗草、狗尾巴草等禾本科雜草。
2 稻瘟病的癥狀
苗瘟一般發生在3葉期以前。病苗基部變成灰黑色,葉片成淡褐色,梭形,病斑上有灰綠色霉,使整株秧苗枯死;葉瘟從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一般于分蘗期以后發生.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有少數發生在葉鞘上,其病斑有多種類型,主要有慢性型、急性型2種。慢性型病斑在田間最常見,其形狀有點像織布的梭子,兩頭尖中間大,病班的最外層為深褐色,中間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綠色或暗綠色水浸狀,一般為圓形、橢圓性或不規則形。節瘟開始為黑褐色斑點,最后為黑色病斑,為害面積逐步擴大,多出現在劍葉下第1、2個節上,后期谷節干縮、凹陷,稻株折斷,結實、灌漿困難,以至形成白穗;穗頸瘟為害穗頸、穗軸和枝梗,開始為水漬狀淡褐色病斑,以后圍繞穗頸發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發病早的谷穗形成白穗,發病遲的谷粒不飽滿;谷粒瘟發生在谷殼和護穎上造成橢圓形褐色斑點,谷粒不飽滿,米質變黑。
3 稻瘟病的發病因素
3.1 品種抗病性差
品種抗病性較差,由于種植時間較長,品種退化嚴重,加之稻瘟病的生理小種種群發生變化,弱勢小種上升為優勢小種,為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寄主條件。
3.2 施氮肥偏多
肥水管理的好壞是影響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前期低溫影響,水稻生長緩慢,水稻生育期延后,部分農戶大量追施氮肥,造成水稻細胞壁變薄,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入。
3.3 氣候條件是影響病害發生流行的必要條件
高溫多濕是稻瘟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誘因。一般適溫25~29℃、大雨霧露時會擴大蔓延流行,僅1~2d時間就能造成全田發病。
4 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抗病良種可有效抵御防稻瘟病菌的侵入為害,也是稻瘟病綜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和基礎。減少病原。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水稻健壯生長,增強抗病性,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發生,減少病菌對水稻的侵害,從而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施肥要做到2個配合施用,即NPK配合施用以及基肥、有機肥、化肥的配合施用。做到多施基肥、有機肥,含硅酸肥料,含硅鎂肥料。適當的綠肥埋青,結合石灰幫助腐爛。注意冷浸田應增施磷肥。
4.2 化學防治
強化預測預報,防治從小從早。從育苗到收獲,專業人員要對稻瘟病發生情況實施跟蹤預測預報,特別在重發區、常發區重點監控,沿河地區、低洼潮濕地段重點把控,發現中心病株、中心病區,專業隊伍及時組織高效低毒藥劑,有效防控,控制病害蔓延和流行,減少損失;消毒處理, 種子消毒浸種 ,一般用50%的多菌靈、強力精、 石灰水等浸種2d。做好使用土壤消毒劑處理;強調預防為主,狠抓關鍵時期防控。以事前預防為本,做好人力、物力、藥劑的充分準備,在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出現初期和防治關鍵時期,結合天氣,及時防治。觀察防控情況,必要時相隔7~10d可防治第2次,有效控制稻瘟病的發生。藥劑防治,在稻瘟病常發期,分蘗盛期與5%破口期,均勻噴霧防治葉瘟和穗頸稻瘟,預防穗頸瘟在水稻始穗期、齊穗期各噴1次預防效果。可用藥劑: 富士一號:40%的富士一號1.5L/hm2兌水噴霧,在早10:00前,15:00時后打藥,避開水稻開花期;稻瘟靈:用法與富士一號相同;咪鮮胺:葉瘟發生初期用藥,用25%咪鮮胺0.75~0.9L/hm2兌水噴霧或45%咪鮮胺0.45~0.5L兌水噴霧;三環唑:75%三環唑0.4~0.7kg/hm2兌水噴霧。
作者簡介:鄒曉梅(1970-),女,四川榮縣人,助理農藝師,大專文化,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