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勇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人民醫院消化內鏡室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廣基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研究
徐志勇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人民醫院消化內鏡室
目的:分析、總結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應用到治療廣基結直腸息肉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有廣基結直腸息肉的患者3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分析、總結患者應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廣基結直腸息肉的的效果及安全性。結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剝離病灶,手術平均時間為(55±4)min。術中所有患者的手術創面均有少量出血,應用金屬夾夾閉的方法止血;有2例患者出現延遲性出血,行氬氣刀電凝止血;穿孔1例,行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后恢復良好。術后病理顯示,管狀腺瘤6例、絨毛狀腺瘤10例、管狀絨毛狀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6例、類癌6例。結論:ESD具有創傷小、費用低、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廣基結直腸息肉
結直腸息肉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結腸疾病,是指腸腔內黏膜表面的隆起病變,多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患者病變程度直接決定了息肉大小,而息肉直徑越大,表示患者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越大。治療中,將息肉徹底切除是避免患者產生癌變的重要手段。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內鏡治療新方法,具有能一次性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術后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標本的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于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腫瘤的治療。本次研究中,對我院2016年度收治的36例廣基結直腸息肉患者應用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效果較好,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度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廣基結直腸息肉患者3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我院內鏡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以便血為主要癥狀,同時伴有尿頻、粘液便、腹痛等癥狀;通過相應檢查其廣基結直腸息肉直徑均>2cm,均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齡范圍在(36—78)歲,平均年齡51.5歲。患者病灶分布范圍:升結腸3例,降結腸3例,回盲部6例,直腸2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Olympus GIF-2TQ260-J電子腸鏡系統,內鏡先端帽(如短ST?boot),Olympus FD-410LR熱活檢鉗,Olympus HX-110LR止血夾,OlympusNM-200L-0432注射針,,ERBE APC 300氬離子凝固器,ERBE ICC200高頻電切裝置IT刀(insulation-tipped knife)和鉤形電刀(hooking knife)。
1.2.2 具體手術方法
(1)術前準備:為保證手術效果和避免手術過程中醫療事故的發生,所有患者在進行手術前3d必須服用無渣流食,并口服甲硝唑+慶大霉素預防感染,術前6 h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溶液清潔腸道。所有患者均行ESD手術,本次研究不使用麻醉。
(2)手術步驟:標記切除范圍:用針形切開刀于病灶邊緣0.2~ 0.5cm行電凝標記,每個標記點間隔約2 mm,劃定切除區域。黏膜下注射:于病灶邊緣標記點外側進行多點黏膜下注射,自口側向肛側,每次注入的液體量約2 mL,將病灶抬起,與肌層分離。注射液配方為2~3 mL靛胭脂+1mL腎上腺素+100 mL生理鹽水的混合液。預切開病變周圍正常黏膜:沿標記點應用針形切開刀切開病變周圍部分黏膜,再用IT刀深入切開處黏膜下層切開周圍全部黏膜。④剝離病變:應用鉤形電刀或IT刀于病灶下方沿黏膜下層進行剝離,剝離中反復黏膜下注射,始終保持剝離層次在黏膜下層。
(3)術后創面處理:切除病灶后,對于創面滲血以氬氣刀凝固止血,而對較大裸露血管予止血夾夾閉。術后標本常規送病理檢查,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并給予禁食、抗炎、止血和補液處理。
2.1 手術治療基本情況:所有患者經過手術后,均完整剝離病灶,手術時間(40—80)min,平均(55±4)min。術中創面均有少量出血,通過電凝、氬離子血漿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金屬夾夾閉等方法止血;有2例患者出現延遲性出血,發生于術后第5天,患者表現為解血便。通過再次腸鏡檢查,行氬氣刀電凝止血;穿孔1例,聯系普外科急診行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術后恢復良好。
2.2 病理診斷:所有患者經ESD切除的病變均完整剝離,標本基底及邊緣均無病變組織殘留。術后病理顯示,管狀腺瘤6例、絨毛狀腺瘤10例、管狀絨毛狀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6例、類癌6例。
2.3 術后隨訪:所有患者手術成功后一月左右進行腸鏡復查,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刀口均基本愈合;術后一年后復查,未見患者有息肉復發、無疤痕狹窄和其他遠期并發癥現象。
治療過程中,對于廣基的大息肉,特別是當直徑大于2.0cm時,其癌變率明顯增高,息肉切除術在防治結直腸癌有重要作用,但臨床上處理具有難度及風險。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近年新發展起來的一項技術,是目前治療消化道廣基息肉等病變中最安全有效的微創新方法,具有手術時間短,患者胃腸道、肛門直腸功能恢復快,通過術后隨訪發現復發率也較低。
綜上所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因創傷小、費用低、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點,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林國輝,陳進忠,張思宇,李燕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廣基的結直腸息肉15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 11:868-871.
[2]劉克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廣基的結直腸息肉的療效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2:90-91.
[3]王曉偉,李恕軍,賈康妹.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結直腸廣基癌前病變237例并發癥分析[J].人民軍醫,2015,09:1085-1086.
[4]吳劍,王保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廣基息肉20例[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3,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