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東風國土所,河南駐馬店463001)
河南省土地經濟密度時空分布及驅動力研究
李琳
(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東風國土所,河南駐馬店463001)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河南是我國農業、人口大省,在開發、利用土地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且開發強度及密度較大。但在城市化快速發展中,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需求越來越大,進而加劇了需求和資源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為此,在新形勢下,應根據當前河南省最新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對各個區域土地使用效率進行充分研究,優化土地經濟密度,實現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才能達到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河南省;土地經濟密度;驅動力
土地經濟密度是對產值密度、經濟發達水平進行充分反映的重要指標,與人均GDP相比,土地經濟密度更能對一個區域發展程度、經濟集中程度進行全面反映。多數學者認為,單位國土面積GDP產出就是國土經濟密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均GDP。馬永歡(2010)提出國土經濟密度能夠對產值密度、經濟發達水平進行充分反映,屬于一個重要的指標。與國家經濟實力而言,城市國土經濟密度提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應在單位城市面積產出上合理限定國土經濟密度,尤其是在城市群產出上進行限定。牛文元(2009)認為在聚集經濟發展中國土經濟密度是其主要預期性指標,在經濟上對所有城市互補效應極為有利,能夠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的消除速度。與國內外經濟指標認可度的相互結合,應對比、篩選統計元素,可將土地經濟密度理解為,區域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區域土地面積的比值,公式如下:
P=G/L
其中,土地經濟密度可由P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可由G表示;
區域土地面積可由L表示。
作為衡量區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標,土地經濟密度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夠將土地經濟產出進行真實反映,可為評定土地可持續利用提供定量分析。
按照土地經濟密度含義,結合實際情況,為有效提升各個地區土地利用率,實現城市發展規模的合理控制,必須協調利用城市經濟及資源。特別是在進一步發展河南省城市化的今天,伴隨城市規模的逐步擴大,必須對其土地經濟密度進行分析。據相關數據統計,為進行準確計算,本文以河南18地市的土地經濟密度進行分析,可將其劃分為5組(見下表),與河南省土地經濟密度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二等級的四市土地經濟密度略高,其中第一等級高出較多;第三、四、五等級則在平均水平以下。整體而言,豫北地區、黃淮地區、豫西及豫西南地區的土地經濟密度低于中原城市群地區。

表河南18地市的土地經濟密度等級表
由此可見,河南省具有顯著的區域空間集聚效應,其高值核心區主要以鄭州新區為主。作為河南的省會城市,鄭州具有極高土地經濟密度。其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近幾年致力于鄭州新區的打造,其具有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能夠起到城市經濟總產值提升的作用,且達到土地經濟集約利用目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空間峰值效應。以區域空間格局角度來看,河南省土地經濟密度目前已經形成了相應聚集區,但峰值效應顯著的城市較少。鄭州土地經濟密度遠遠高于其他地市,表明河南省各個區域的土地經濟密度差異較大。
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全面提升河南省土地經濟密度,必須做好土地經濟密度戰略調整工作,本文特提出以下幾種方式,以期全面提升土地經濟密度。
(一)發展重點區域經濟,促進土地合理利用
在區域土地經濟密度研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為經濟因素,且其對土地經濟密度的驅動作用更為直接、強烈。要求必須對各個方面的資源進行合理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打造核心發展城區,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統一的市場發展環境,優化空間結構。要將鄭州開發區作為發展重點,加強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周邊城市發展水平,實現衛星城市布局。通過科學規劃、要素整合及合理布局產業等方式,達到中心城市低成本擴展的目的。
河南具有較好工業基礎的區域主要集中于鄭州、洛陽等地,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發展歷史表明,“點——線——面”為區域空間格局的發展規律,在發展重點區域經濟的同時,還應加大經濟發展軸線的培育力度,擴展河南經濟的發展面。坐落于鄭州北部的焦——濟——洛北地區,因其地理環境、資源條件等基本一致,在發展的長期過程中,極易形成類似的產業結構,基于此,應率先發展以上地區,將目前均衡發展格局及時打破,為實現全省高層次均衡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同時,針對此地區現有優勢產業,需進行品牌效應全力打造,形成區域互補、協調中心城區的發展格局,這對全省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河南省具有較低土地經濟密度的地區集中于黃淮地區,該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城鎮化水平低。因此,必須建立合理的產業發展結構,重視開發及利用人力資源,通過勞務培訓等方式,達到勞動力素質提升的目的。除此之外,還需對企業本土化加以重視,在對外資先進技術、管理方式充分借鑒的同時,實現當地農民收入及土地使用率提升的目的。
(二)優化產業結構,優先發展新型產業
一是發展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與農業發展方式的合理轉變密不可分,因此,必須對農業產業結構加以優化,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達到專業化、規模化及集約化農業生產經營的目的。要將河南省建設為我國主要糧食生產核心區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典范。除此之外,還需按照各個地區的特點、優點,進行農產品產業集群的建立,完善利益聯動機制,即“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只有投入大量科學技術,才能創新農業科技,才能進行現代種植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是優化發展新型產業。在新型產業發展中,應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將新型信息家電、電子消費、新型網絡通信業作為優先發展重點,進行我國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建立與完善。同時應進行現代生物產業的發展,進行生物產業基地的建立,如生物醫藥產業等。除此之外,還需推進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當地資源、原材料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特色產品,如新型鋁合金、工程塑料等作為發展重點,實現新型產業優化發展的目的。
(三)建立綜合交通體系,促進要素流通
資源要素流通的主要支撐條件即為現代交通體系,通過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統籌協調發展,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網,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要對全省運輸方式規劃布局進行優化,高效聯結各類交通運輸方式,實現功能互補,將交通樞紐體系內的節點中心定位于鄭州,推進各個交通客運樞紐的建立及完善,實現客運換乘、貨運無縫連接,在我國整體交通運輸體系內提升鄭州的交通樞紐地位。同時,對內要求18地市綜合交通樞紐進行改造,實現各個地區交通暢通無阻、全面互動;對外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和省外各大公路網之間實現無縫銜接,提高互通互聯功能,形成完善的公路交通運輸網。
(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互動
作為城鄉互動的橋梁,縣市經濟發展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的推進極為關鍵。通過土地規劃建設標準的提高,可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能夠為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提供可靠保證。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可提高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帶動農村快速發展。
要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以產業集聚區為依托,對當地特色產業集群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產業力量,擴大就業量,實現鄉村人口就近轉移。同時,對縣域經濟內在活力進行大力激發,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縣市,應促進產業、人口等要素快速集聚到縣城地區,提高縣城發展水平,促進其優先發展起來。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縣市,應集中強化其產業支撐,對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達到趕超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市,需進一步加大其造血功能力度,提升自身發展水平,達到跨越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作為最主要的稀缺資源,土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為達到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目的,要求必須對現有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轉變,進而起到土地經濟密度提升的作用。通過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不僅能夠滿足經濟建設土地需求,還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是避免大量浪費土地資源的重要途徑。
[1] 謝保鵬,陳 英,張文斌,王 珍.甘肅省縣區單元城鎮工礦用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動態演變特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11).
[2] 吳一洲,吳次芳,羅文斌.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因素及其效應[J].中國土地科學,2013(1).
[3]趙 凱,趙強軍.西安市土地利用協調性動態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
[4] 張吉獻,丁志偉,張改素.中原經濟區土地經濟密度的時空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2).
[5] 方 明,吳次芳,呂添貴,洪土林.中原經濟區土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影響機理[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5(6).
[6] 羅文斌,吳次芳,馮 科.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時空差異及其影響機理——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6).
[責任編輯:譚志遠]
F127
A
1005-913X(2017)05-0110-02
2017-03-24
李 琳(1978-),女,河南駐馬店人,經濟師,研究方向:土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