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甜甜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論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宋甜甜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現(xiàn)實要求下,加強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為促進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在深入分析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以大學生的主體特征為基點,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徑,全面有效地推進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
(一)法治精神的概念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核心因素,支撐著法治大廈的形成和發(fā)展。法治精神是一個綜合性范疇,指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法治的理想、信仰、價值取向,以及指導法治實踐的思想和精神動力,是科學、抽象的人類精神產物。健全的法治精神是當代大學生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大學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二)法治精神的內容
1.堅持法律至上原則
法律至上原則是法治的首要條件,是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法律至上原則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入了強大動力,推動了各項事業(yè)的有序進行。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更應深入了解法律至上原則的科學內涵,維護法律的權威,為法治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2.注重保障人權
建設法治文明,應充分維護公民的民主、自由,不斷促進平等的最大化實現(xiàn),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由于大學生的思想及各項素質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因此更應加強其法治精神的培育,促進法律意識、法律思維的形成,使其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遵循權力制約原則
為促進權利的合法利用,對大學生予以約束和監(jiān)督是極為必要的。正如孟德斯鳩所說,一個自由、健全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權力受到合法、合理限制的國家,防止濫用權力就要以權力制衡權力,實現(xiàn)權力為民所用,使權力透明化運行。大學生長期處于高校這一大環(huán)境下,在行使管理班級,組織活動的權力時要自覺接受同學、老師和相關組織的監(jiān)督制約。
(一)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離不開法治教育。目前,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未體現(xiàn)出相應的內涵、功能和作用。學校法治教育資源,如配備資源,師資,或課程設置有待優(yōu)化。部分高校教師缺乏法治精神的培育觀念,在現(xiàn)行課程和課時安排中沒有表現(xiàn)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二)法治培育內容有待更新
法律與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致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關法律內容也會做出調整,新的法律不斷形成。這就要求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需與時俱進,做出相應的調整。目前,部分高校提供的教材內容陳舊,不利于大學生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有可能導致社會實際和理論相脫節(jié)。
(三)法治培育方式有待完善
當前,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方式多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得法治教育方式較為單一,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降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轉變法治教育方式,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督促大學生及時關注社會動態(tài),引導大學生形成法律思維,培育法律信仰,為法治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一)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
1.加強憲法法律的理論教育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規(guī)定了公民的生存權、平等權、財產權等各項權利。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時應重點了解和掌握的內容。因此,憲法教育課程是高校應重點建設的課程,由專業(yè)教師對憲法進行專業(yè)解讀,喚醒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樹立憲法的權威。
2.加大刑事法律的理論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事件不斷出現(xiàn),折射出了大學生法律知識儲備不足、法律意識的淡薄。高校是培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場所,擔負著法治教育的重任,理應加大刑事法律的理論教育。通過情境教育法、案例分析法、雙向互動教育法、法庭模擬教育等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刑事法律的理論教育,深化大學生對犯罪行為及其后果的認識,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注重法律思維方式的培育
1.加強大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法律思維是運用邏輯思維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大學生在實踐和學習中要注重培養(yǎng)邏輯思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不斷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法律思維的好習慣。
2.促進大學生法律實踐的開展
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須通過一定的法律實務來檢驗,通過法律實踐促進大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培育和應用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xiàn)從單一理論知識的學習到法治思維方式的轉變,促進大學生對法治精神形成理性的感受和認識。
(三)塑造堅定的法律信仰
1.增強大學生的的權利意識
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前提條件。權利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權利內容的法律將無法喚起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因此,大學生要積極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權利意識,形成法律認同感,促進權利意識的覺醒,不斷深化主體意識。
2.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律合法性的必備要素,法律合法性的自然結果以及外在確證[1]。法律信仰來自于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崇敬,體現(xiàn)了主體的價值追求。正如伯爾曼教授所說:“法律不被信仰,它將形同虛設”[2]。實現(xiàn)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維權能力,樹立崇高的價值追求,使大學生在知法、懂法、遵法、用法的過程中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法治精神的培育關乎法治國家的建設。高校應明確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應正確認識當前形勢,把握突出問題,系統(tǒng)規(guī)劃培育方案,積極探索出適合當前時代特色的教育方法。
[1]吳增基.現(xiàn)代法治的形式理性品格[J].法學論壇,2000,(6).
[2][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