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能力是中學美術教學目標之一,借助美術教學提升學生對生活之美、藝術之美的欣賞能力,這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的核心內容是探究我國中學階段美術教學中如何增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學;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38-01
一、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理論介紹
美術教育過程富有較高的鑒賞性和創造性,其中審美觀念的培養需要通過對客觀事物外在形象進行對比、協調、均衡以及體悟和研究節奏與韻律的規律等活動來進行全面的把握,樹立學生對形式美的價值構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能夠促進其對事物美的欣賞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實現身心統一,協調發展。美術審美教育對學生成長意義重大。
二、審美教育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1、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審美教育能夠直接影響人的價值觀、思考方式及行為方式。美充滿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欣賞到生活中的美。中學生處于成長的特殊階段,生理與心理異常活躍,求知欲望非常強烈,學習能力處于增長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后期價值觀、文化素養的培養有很重要的意義。以系統化的美術知識培育和審美價值的輸入,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2、促進學生健康價值觀念的形成
中學美術的美育課程有助于學生更為透徹地了解真、善、美的價值所在,明確假、惡、丑的真正含義以及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學生能夠辨別出兩種價值觀的不同之處,并運用于生活與學習當中,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增強自身的綜合素養。
3、將知識轉化為實踐
隨著社會發展及對文明的不斷追求,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美術本身是刻畫生活中的美,生活賦予美術存在的內涵與價值,美術則將生活升華。美術教學不可脫離生活,不僅要抓住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還要將審美行為帶入到生活當中,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為,即實踐教學,促進學生思考與行為共同進步。
三、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教學策略探究
1、以審美欣賞課程引導學生審美
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本身源自于生活中客觀事物,但是帶有生活中真實的價值觀念。美術的發展史表現出人類生活狀態、生活理念的變化,學生能夠通過對美術知識、美術歷史的學習深入了解社會。在美術教學課程中增加審美教學課程,豐富美術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從視覺和思維等角度拓寬對美的價值的認知,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認識美術的內涵,喚醒學生對生活中美的欣賞與品鑒能力。
2、設置情境,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搭建渠道
情境塑造對學生深入理解美術知識和提升藝術素養十分重要。一是借助音樂作品塑造情境,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想象能力。很多繪畫作品往往來自于客觀事物,是對客觀事物的美化與升華,二是鑒于各種藝術之間存在很多的共通性,總體上對美的欣賞價值取向一致。所以,美術教師可以將文學作品引入到美術課堂中來。以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構造情境,闡釋繪畫對象的價值內涵,使學生富有欣賞力。
3、將審美教育融入到繪畫操作當中
以素質教育為背景的中學美術教育,將審美能力培養與美術知識教育置于同等地位。美術審美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通過引導學生模仿繪畫作品,熟練掌握繪畫的技巧,然后鼓勵學生自我創新。繪畫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美術的價值與內涵,在艱辛中感受樂趣,從客觀事物中升華美的價值。
4、通過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能力的價值除了培養學生價值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美的鑒賞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學生創造力的根源來自于創造性思維,善于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想象。借助拼、剪、裁、貼等方式,運用線條、色彩、構圖、透視等手段塑造繪畫對象,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審美能力的培養更傾向于滲透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其產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同時也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念、身心健康。審美能力培養透明化、制度化,成為美術教學內容之一,更能夠強化審美價值產生的影響。真正將素質教育價值與理念融入到美術教學當中,以達成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顏超.淺談新時期下的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22).
[2] 劉德亮.議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7).
[3] 黃頌良.淺析中學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
[4] 陸峰.中學美術教學中創新模式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24).
作者簡介:
鄒燕陽(1989- ),女,漢族,重慶萬州人,碩士研究生,重慶三峽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育(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