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核心是人在其中所發揮的創造力,而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提供新鮮血液。本文通過高校人才培養理念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有效結合,研究制定文化創意產業路徑,實現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
關鍵詞:高等院校 服務 文化創意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a)-189-02
近年來國家大力號召,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各級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與文化實際,紛紛制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促使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與壯大,涌現了一批具有亮點與特色的文化創意企業,開辟了一塊大眾創業創新的新陣地。目前從全國各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看,可喜之處“規模不斷擴大,數量逐年增加,效益明顯提升”,但發展中劣勢也較為突出“文化產品較為低端,創新性差,競爭力不強;各地資源缺乏有效規劃和整合,重復現象嚴重;對傳統文化資源內涵發掘不夠,發展后勁乏力等”。造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顯著原因卻是相關人才的缺乏。我們從各地制定的規劃中不難發現,大家已經意識到人才需求成為發展中共同遇到的關鍵問題,制約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也明確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和智者集聚的地方,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更接地氣,高等院校朝著“技術型”、“應用型”、“教學型”或“研究型”的定位而建設,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與服務地方、教學與實踐等多方面努力探索,積極參與融入地方文化和經濟的研究與開發,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研究提供必要支持,提高“產學研”的轉換率。高等院校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有利于智力支持,服務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有利于人才培養,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增強服務社會功能;有利于文化傳承與發展,深入創新文化內涵發展挖掘,實現文化大繁榮。
如何將高等院校自身優勢與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盡而反哺高等院校,實現雙贏。通過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現狀的了解,對多家高等院校的走訪和資料收集,筆者認為高等院校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提高主動融入服務地方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意識
高等院校發展應該具有前瞻性,作為文化的引領者,推動地方文化發展。應具備服務意識和態度,由內而外的推動發展。
1.1 內部蓄勢
高等院校應該上下統一思想,整合內部相關資源,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制定可行性方案,落實相關配套措施。可以借鑒個別高校為融入和服務地方專門成立了社會服務中心,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這項,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所,在切實提高師生參與熱情,推出科研方面的激勵機制。通過多年堅持,學校內部資源可得到有效整合,建成多支職稱合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并重的教師隊伍,同時積極動員相關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逐步形成了參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的服務意識和實力。
1.2 外部發力
高等院校應放下姿態,主動對接,與地方政府和文化創意企業開展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與地方政府合作可以從宏觀到具體實施項目,以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在配合地方政府政策與目標制定過程中,高等院校專家應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貼近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注重創意性、整體性與系統性,提供指導意見,突破政績工程。與企業合作開發內容可豐富、形式可多樣。企業在文化產品開發推廣時,高等院校專家除了要考慮企業運行成本,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提高企業加強文化建設意識,克服短期利益而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2 加強培養適合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的專門人才
每個高等院校都有著自己明確的辦學定位,優良的教學科研水平,最終要看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受到社會發展的歡迎。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要明確各自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市場調研,對地方文化創意人才需求進一步了解,制定系統的課程設置,強化能力培養,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能運營、善創意的人才隊伍。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經濟人才主要需要技能型、應用型和研究型。技能型人才,應具備專業操作技能,需要學生能夠靜心制作,熟練的將新研發的或者是傳統文化產品給予直觀展現,制作成品能投入市場,一般是一線的文化產業制作者,這類人才需求量最大,高職院校培養較多。應用型人才,既要具備一定文化創意專業技能,又要有一定的管理運營能力,能把握市場需求,為文化產品改進和市場銷售渠道的拓寬獻計獻策,屬于復合型人才,一般是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中堅力量,本科院校培養較多。研究型人才,是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經濟中較為高端層次的人才,具備熟悉整個產業經濟,并能提供一些創新發展的思路和建議,系統開發和挖掘創意產品的能力,以此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整個產業經濟升級,具有一定研究生培養資格的高等院校培養較多。
3 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宣傳陣地
高等院校有著另外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是文化傳播的主陣地,理應為地方文化做代言。地方文化發展成為產業經濟需要通過創新的傳播方式讓它時時煥發青春動力,讓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特別是有些傳統文化更需要有心人傳承和發揚。
高等院校在長期辦學中,積淀了具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質的精神,集合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通過文化培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成為推動地方社會文化的重要力量和宣傳陣地。學校層面: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組織不同層面的文化學術交流與研討會,開辟文化產業園等形式,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搭建良好平臺,提升文化層次,擴大產業影響力。教師層面:組建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和宣講團,積極參與開發研究和宣傳,取得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學生層面:召集一批對文化創意產業經濟關心和熱愛的群體組建學生社團,通過走訪、調研,收集一手資料,文化下鄉、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宣傳普及。
4 發揮師生對地方文化消費的示范作用
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和思潮發源地,師生不僅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無比的熱情和激情,同時思想活躍敢于挑戰,消費在時尚前沿,理應成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引領者。高等院校師生大都來自五湖四海,而且是今后的消費主體,一個人的消費觀念形成勢必影響周圍一批人,影響一代人。因此,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要協同學校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引導師生樹立消費觀念,不僅可以承擔起對當地民眾文化消費引領示范作用,還可以拓寬市場,帶動更多的人熟悉、接觸、消費。
5 實現師生的創業夢
目前,全國上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等院校應牢牢守住眼前的這塊寶貴資源,鼓勵師生多年在校期間的勞動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創業夢想。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新鮮血液的加入,來提升活力,更需要已經參與從事該行業的人不斷堅持與努力。鼓勵師生在文化創意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配套孵化,堅定他們對目標理想的追求與實現,鞏固前期來之不易的成績。通過創業精神來激發師生對地方文化進一步探析,尋求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思考,培育并能留住一批長期從事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總之,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應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文化研究和文化服務的優勢,探尋服務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的路徑,彼此積極主動的創造條件,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合作,為實現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大繁榮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11-10-25.
[2] 樊麗.遼寧高校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研[J].學園,2014(32).
[3] 馬秀麗.河北省高校服務地方文化產業路徑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1).
[4] 劉亞娟,劉建國.高校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服務的思考——以吉林省高校為例[J].教育探索,2013(11).
[5] 趙沁平.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6(3).
①基金項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 廳科研項目(Y201328605)。
作者簡介:費松天(1980-),男,浙江慈溪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與民間藝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