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麗莎 上海大學哲學系
淺談孔子“孝”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司麗莎 上海大學哲學系
“世風日下”似乎成了當代社會的標簽,看似以偏概全,但近年確有許多惡劣的社會現象讓人瞠目結舌。“孝”是幾千年來中國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的行為規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疇。身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孔子,“孝”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以“孝”為出發點,提出了自己的孝道主張,在維護社會秩序、調解人際關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經過“五四”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洗刷,并且隨著當代人們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一方面很多人不僅對“孝”缺少理解及認同,甚至對“孝”持有一種絕對批判的態度;另一方面認為人在年少時對父母言聽計從,長大后贍養父母即為“孝”。由此可見,發掘“孝”觀念的正面思想,還原“孝”真正的內在意旨,是我們理解和把握“孝”內涵的關鍵。
孝文化 孔子 誠
“孝”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何為“孝”?《孝經》中說:“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不僅繼承了周朝豐富的孝道思想,而且通過自己的創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內涵的思想。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生活在周文化保存相對完整的魯國,受西周文化影響,對西周文化非常稱贊和擁護,同時對西周盛行的“孝道”也大為推崇,并且對其文化進行了繼承、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孝”文化體系。《論語》中孔子講到“孝”有十七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
孔子提出的“孝”建立在“敬”的基礎上,重視對父母的尊敬,他的孝道的核心是“善事父母”,而不只是“贍養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養大成人,當然我們長大以后有贍養父母和滿足父母的衣食住行之需的義務。然而這并未達到孝,《論語·為政》中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養親與敬親,缺一不可。盡孝不只是物質的滿足,重在內心誠敬。
孔子認為做子女的不僅要做到敬養父母,而且要做到關心、陪伴父母,由發自內心的“誠”落實到具體的方方面面。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就是做到陪伴在父母身邊,時刻關心、溫暖父母。而不在父母身邊時,要時刻惦記父母,即孝思。而孝思也分情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而這句話有兩種含義:一個是擔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一個是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不讓父母擔心,但兩種含義內在意旨想通。
孔子的順從就是“無違”。“無違”既指不違背父母意愿,也有不違背禮制,按照禮節侍奉父母的含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不過,孔子認為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做子女的可以反復委婉地勸說,如果一味的順從有時反而是不孝。如《曾子耘瓜》記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既身死而限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因此孔子的“孝”并不是當今誤解的愚孝。
孝還表現在繼志。就是要把父親好的方面都繼承下來,不能改變。如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道”在這里表示的是善的、好的東西,并非父母全部的意志,即作為子女,應當繼承父母的正業善道,并將其發揚光大,就是最大的孝道。古時候,許多所謂的孝子,對于父母的意志,是統統接受,認為凡是有一點點的懷疑都是不敬。而這樣的愚孝,孔子是反對的。
孝喪主要是指認真對待父母死亡,喪禮嚴格按照禮節辦;孝祭指追悼祭拜死去的父母、祖先、鬼神。孔子曰:“所生事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對于故去的父母、先祖的祭祀,表達的是一種表里如一的敬重,追念的情感,所以祭祀時在于虔誠與恭敬,所以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即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綜上所述,孔子所提倡的孝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既要從形式上按照周禮侍奉父母,還要從內心真正孝順父母。然而現如今人們弘揚傳統孝文化的同時,對于孔子的許多思想還存在著誤解與歧義。就如極具代表性的“父子相隱”,就一直備受爭議。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孔子孝文化中的“父子相隱”呢?
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即孔子認為“父子相隱”有倫理上的正當性,相隱的行為是孝的體現。而這個觀念在當今引起了學術界激烈的爭論。反對方認為“把父慈子孝的特殊親情置于誠實正直的普遍準則之上,因而主張人們為了鞏固這種至高無上的‘天理人情’可以在父子相隱中放棄正義守法的行為規范”1,而有的學者認為《論語》中這一部分應作為特殊性處理,與儒家倫理的普遍原則是不相違背的。對于這個問題,我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中國歷代各朝以“孝”治天下,這一思想也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到漢代,“親親相隱”正式轉化確立為一項基本法律制度;漢代中后期,明確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而到清朝,容忍制已適用于雇主和雇工之間。可見孔子“父子相隱”的思想不僅是孔子以禮率法、以孝屈法的人倫精神的自然流露,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
而在當今社會對“父子相隱”的理解各不相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其內涵的理解不夠精準。首先,在古時候,“父子相隱”是一種義務,即如若相互揭發還要遭到法律的制裁,如元時斡魯思、速怯等人告父謀反以及母親“私從人”,英宗大怒:“訐父母于官,豈人子所為?”詔斬之。(《漢書·宣帝紀》)其次,孔子倡導的“父子相隱”并不適用所有的罪行。孔子提出:“小罪當隱,隱小罪以重親親,大罪不可隱,邢大罪以行國法”,也就是說,父子相隱是有限度的,當忠孝不能兩全時,要舍家為國。
誠然,當今社會對于“父子相隱”的理解應當結合時代背景,而發展則要結合當代的時代特征和法律視角客觀評述。對新儒家思想有著深入研究的當代著名學者郭齊勇曾說:“親親互隱,我們過去認為它是反動的、保守的,或者是不公正的,過去我們批判它,但現在站在一個人類更長的時間、大的空間視域,再來考量,回過頭去我們再看看古代的這些圣賢,蘇格拉底,孔子,佛陀,他們的智慧確實是高人一等,親親互隱和容忍制所從屬的中國倫理法系的精神,既然是符合人性、符合人道的,它就具有普世性。”2經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批判孔子孝思想行為的反思,也慢慢的揭開了儒家“孝”思想的真面目,同時也看到了它為人稱頌的一面,如“父子相隱”體現了對人權的關懷和保障;符合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等等。
今天的我們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全球經濟一體化,社會多元化,各種文明也相互交織、影響。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孔子的孝文化。孔子的孝文化在今天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父子相隱,父母在,不遠游,孝喪、孝祭繁雜的程序等等,主要有以下現象:
首先,感恩之心的缺失。感恩包括對家人、老師、朋友、社會、國家,對萬事萬物的感恩。沒有這個宇宙體、社會和父母,自己固然不存在,沒有社會、團體,自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失去了生的價值。所以,我們存在著,就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他人,面對眼前的一切。就如古人云:“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有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家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然而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拋卻感恩之心,做著背道而馳的事。
其次,無法踐行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如今贍養父母已經由法律規定為我們應盡的義務。所以我們頻頻在電視上看到老人和子女對簿公堂。為什么會有這種現狀?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族共財”,當今的人們慢慢地因為財富失去了正確價值觀,變得殘酷、冷暴、物質化,從而很多因財家破人亡的悲劇發生。有些人覺得父母付出理所當然,把不滿、憤怒和壓力轉嫁給父母。就像在我國很多地方盛行著“相親對象有車有房有存款”的封建習俗;就像那個令人發指的“留學生為學費機場刀捅母親,母親不想其獲刑”事件;3還有《今日說法》上報道的“一個85歲的母親凍死在敲了一夜兒子沒有打開的大門前”4的案例,這種殘忍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說他們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且不說做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可悲的是,他們連最基本的養親、敬親都做不到。其實我們的父母也擁有開放的思維和豁達的心態,不需要我們把孝順當作一件任務去踐行。所以,只要我們從孔子的孝文化中去感受那份溫情的相處之道,并將敬愛之情推而廣之,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在敬老院里黯然神傷的老人。
最后,對生命的漠然。孝喪和孝祭便是對祖先和長輩生命的敬畏與尊重,然而很多人不僅做不到敬畏生命,而且有時候對于生命持一種漠然的態度。我們感恩父母賜予自己生命,讓我們擁有體悟季節變化和人間冷暖的機會。同時對于孝喪、孝祭的禮儀也要肅然起敬,并且敬畏生命。對父母孝敬也要始終如一,即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要老有所養、終有所送,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是平等的,不因社會價值而有差等。
總之,孔子的孝思想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歷史影響,這個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曾經孔子的思想被極力吹捧,又被人曲解和批判。因此,我們對孔子的思想應該建立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然后和我們這個時代接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構,去粗取精,辯證地繼承和弘揚孔子的孝思想,使其成為現代化的孝文化。
五四運動的一個著名的口號便是“打倒孔家店”,它號召人們向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發起總進攻。但卻未能根據現時代需要建立新的理論道德體系。而批判地繼承孝文化也是我們長期繼續探討的話題,無論何時,總會存在著對立面來看待孔子孝文化,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客觀的去看待,從人性的角度去正確的把握,在法制社會制度下合理地去踐行。所以我認為對于此問題的解決也需要慎重,并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孔子的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基礎,某些現代儒家也把孝道視為中華民族延續下來的“能量”,誠然西方國家也講究對父母的贍養敬愛,但并無一套我們這樣繁雜的孝理論,那么我們今天是否還應該像古代那樣把孝文化置于基礎或者主要地位?顯然現當代社會不會,只有極少數人還在像古代那樣死守陳規,反而這樣的家庭矛盾重重。因此,我們應該把孝文化放置于諸多重要文化之中,而不是以其為主。
孔子的孝道思想雖然樸素,但若說科學,卻也牽強。而身為21世紀的我們,應該把孝道建立在唯物辯證的基礎上,從唯物的角度,歷史的觀點去分析文化的歷史作用,區分精華與糟粕,并研究現代社會需要的孝道觀。“孝”是一個歷史范疇,有些規則適合一定的歷史階段。如“父權制”已經過時,而“父子互隱”也有了更加人性的改變,所以解決孝文化面臨的問題的重點是在基本觀點和方法上。
今天的孝道主要是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贍養和尊敬父母。這便是儒家文化最具現代意義之處。而西方長時間處在主客對立的在世狀態之中,他們很多時候親情關系很淡漠。可是擁有幾千年優良傳統的中華民族也在面臨著“物質”關系的挑戰,但只要堅持以集體為本位價值觀,并且重新建立平等友愛的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正確區別和踐行孝、順,中國現代化的孝文化一定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孝”思想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曾發揮過積極的影響。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要的道德規范。現如今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頻發,而孔子的孝文化卻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我們應該好好地把握孔子的“孝”,對其批判地繼承和發展,讓這束精神文明之花綻放。
[1]劉清平.美德還是腐敗.?——析(孟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J].哲學研究.2002:43-47.
[2]《世紀大講堂》之儒家倫理的現代詮釋——以親親互隱為視角,2010-10-25.
[3]《留學生機場刺傷母親“中國式”母愛與教育引爭議》中國新聞網,2011-4-13.
[4]《今日說法》,之母親的呼救,2014-12-26.
司麗莎(1991-),女,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學哲學系2016級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