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兵+嚴穩+杜鵬程
“老楊,我代表鎮黨委來看您!”“李哥,現在身體恢復得如何了?”“朱大哥,今年脫貧沒問題吧?”一聲聲親切的問候,一次次熱情的握手,一幕幕動情的畫面,真情演繹黨內關懷的感人故事。
為充分體現黨組織關懷,及時幫助困難黨員、干部解決生產生活難題,萬源市建立困難黨員、干部應急救助制度,出臺《黨內幫扶暫行辦法》,每年拿出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救助、慰問和激勵困難黨員干部,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點燃希望之光。
救助:讓特困黨員重拾生活信心
“我也沒有做出多么大的成績,但組織卻沒忘記我……”秦河鄉原黨委副書記涂繼東,接過鄉黨委書記送來的5000元救助金時淚流滿面。
2014年10月,涂繼東身感不適,檢查得知患上了尿毒癥,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頓時陷入困境,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僅耗盡了家庭積蓄,還把親朋好友“拉下了水”。病痛和精神的雙重折磨,讓這個硬漢試圖用安眠藥了結生命,幸虧妻子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發生。
萬源市針對患有重大疾病、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和重大意外事故的黨員干部進行臨時救助,按照個人申請、調查核實、公開公示、審批發放程序,分別給予2000元—5000元應急救助。
“當時,我只是想寫個申請試一試,沒想到還不到十天,鄉上和村上的干部就送來了3000元的‘救命錢!”蜂桶鄉讓水壩村卸任黨支部書記楊久榮至今還記憶猶新。老楊在檢查身體時被診斷患上了肺結核,唯一的兒子又在車禍中不幸身亡,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欲哭無淚。
“幸虧現在政策好,要不然你這個‘富貴病,重活干不了,累活不敢干,還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過喲!”敦厚的老伴忍不住發出感慨。
萬源市救助黨員干部臺賬顯示:從2014年幫扶救助制度出臺以來,全市已發放救助資金400余萬元,救助困難黨員和干部830人。
慰問:讓年老黨員回歸入黨初心
“老頭子,你都六十幾了,還整天忙著修路,整出毛病看哪個管你喲!”“老婆子,我雖然沒當支書了,但逢年過節領導不照樣來我家嘛。趁現在還走得動,就為村上做點事,不然我這個黨員就‘退休了!”這是梨樹鄉橫山子村卸任黨支部書記盧華恩與老伴的對話。
萬源市堅持集中慰問和走訪慰問相結合,在重大節假日、紅白事等時間節點,重點對老年黨員進行走訪慰問,及時送去關懷溫暖,切實增強老黨員發揮余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姜還是老的辣!這個拆遷戶,我們三番五次去做工作,都不‘接招,沒想到您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太平鎮狀元社區黨員群眾對78歲的老黨員楚于昌贊嘆有加。
在萬源市最偏僻鄉鎮之一的玉帶鄉,自黨內幫扶救助制度實施后,該鄉黨委堅持從走訪慰問黨員入手,從交心談心著力,引導黨員結對做群眾工作,推動形成“組織關懷黨員、黨員關心群眾”的良好風氣。該鄉茶園河村71歲黨員宋明楊“幫理不幫鄰”,催生出“化解一個信訪、帶動一片和諧”的連帶效應。
激勵:讓農村黨員堅定脫貧決心
“黨的政策這么好,脫貧不能‘等靠要!”“貧都脫不了,還當啥黨員!”“決不拖脫貧后腿!”“創業”“脫貧”現在成為全市農村貧困黨員經常說的“高頻詞”。
“救助治標,創業治本”。萬源市以實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為契機,迅速啟動“紅色”“示范”“邊界”“挎包”四項黨建扶貧工程,大力開展“五星黨員”爭創活動,評選“星級先鋒”1520戶,涌現出“豬大王”丁波、“牛皇后”曹緒芬、“黑雞大王”王宇等創業能手,奏響了激勵農村黨員率帶脫貧“最強音”。
“脫貧要攻堅,關鍵看黨員!”魏家鄉石壩村今年預脫貧194戶,制訂了發展富硒青脆李“規劃圖”。64歲黨員伍玉國第一個響應,率先將5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打消了群眾顧慮,帶動連片發展青脆李1000多畝,人均增收2000余元。
井溪鄉山岔灣村33歲黨員楊登紅將當村醫、跑貨車、做建材生意時積攢的40萬元資金投入到發展養殖業上,建起年養羊600只的“宇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分包—寄養—回購”方式,幫助12戶貧困群眾脫貧,實現戶均增加純收入2200多元。(作者單位:萬源市委組織部)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