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當前,四川和全國各地一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處在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作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只有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下一番‘繡花功夫”,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才能讓貧困無所遁形。如何落實我省提出的“六個精準”要求,統籌處理好點和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臨界狀態群眾、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等關系?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郭曉鳴。
?精準脫貧階段性成就充分顯現
記者:“精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站在實施精準脫貧兩年的時間節點上,如何進一步理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郭曉鳴:精準扶貧是針對傳統扶貧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的。傳統扶貧雖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效不顯著,存在低效投入、資源浪費的突出問題,比如應該扶貧的人沒有被扶貧政策所覆蓋、扶貧資源存在中間流失等。所以精準扶貧的提出,解決的最關鍵問題是精準識別,即找到最貧困的人是誰,在哪里,然后精準施策,針對他們的實際需要制定滿足其需要的政策和措施。同時,由于扶貧難度大、任務重,所以精準扶貧要求最大限度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了財政、行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同時實施了對口幫扶、駐村幫扶等新的動員和組織機制。這些都是精準扶貧的基本背景和主要方式。
應該說,通過兩年超強力度的努力,我省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做了準確表述,全省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貧困人口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地提升。就四川而言,88個貧困縣、四大片區幾乎所有的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人口都實現了扶貧全覆蓋。在產業發展和收入增加的同時,特別重要的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實現了重大突破,精準扶貧的基礎性支撐有了長足發展。由于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前所未有的社會力量的充分參與,我省脫貧攻堅進展顯著,階段性成就充分顯現。
?精準扶貧面臨新的挑戰
記者:在脫貧攻堅特別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通過四大片區的調研,你們發現了哪些新的矛盾和困難?
郭曉鳴:我認為新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利益非平衡性矛盾。在扶貧資源大規模進入的情況下,所有的貧困戶可以說都得到了實惠,但是由于精準扶貧強調各種扶貧資源必須集中到村到戶,那么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當年脫貧戶與往年脫貧戶、貧困村和非貧村之間必然主要因政策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利益落差。由于政策的不統一、不連續、不均衡,這就導致享受不同政策的貧困戶一方面感恩政府,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不平衡心理。
其次,產業扶貧短期化矛盾。短期化集中表現在產業選擇上,即在行政壓力傳導很強的背景下,主要是由政府部門、幫扶部門代替貧困農戶進行產業選擇,以快脫貧、早脫貧為產業選擇的基本導向,不充分考慮投入產出比,不重視市場銷售和加工,結果是產業扶貧往往缺乏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還導致了農民缺乏主動參與的突出問題,往往出現產業選擇的“水土不服”,看起來很高大上,也有較高技術含量,但貧困戶參與不了,適應不了。另外,產業同質化很明顯。
再次,扶貧資源分割化的矛盾。部門分割帶來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有任務,每個單位都有資源,但往往在資源的使用上求快、求好看,吸引眼球,這是產業扶貧同質化矛盾加劇的重要誘因。另外,還容易在扶貧資源的監控中出現漏洞,為扶貧中的腐敗現象發生提供溫床。
最后,扶貧工作形式化的矛盾。形式主義在脫貧攻堅中的危害,這個問題已經受到了廣泛重視,但是在一些方面沒有得到有效抑制。調查證實,一些問題之所以產生,實際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所致,上級部門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事實上導致了形式主義的蔓延,比如說無窮盡的填表、報數據等。
記者:鄉鎮、村組都有反映,工作量太大。
郭曉鳴:對。有些第一書記反映,他們基本上成了“填表書記”。一個地方的脫貧驗收和評估,至少要經過五六次反反復復地檢查,內容重復,費錢費力。這種形式主義不僅對工作作風產生影響,更嚴重的是,造成巨大浪費,很多稀缺的扶貧資源就用到應付檢查、應付考核上了。
?以改革為動力構建扶貧長效機制
記者: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在精準脫貧中下足“繡花”功夫,解決這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郭曉鳴:這些問題需要在精準扶貧戰略的調整和完善過程中有效加以解決。
第一,要建立利益均衡機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貧困村的經濟增長問題,同時要考慮其社會發展問題;不僅要考慮建卡貧困戶的問題,還要考慮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特別是臨界農戶共同發展的問題,應盡可能建立一個相對均衡的政策體系。對脫貧來說,教育是最具持續性的重要機制,這是保證長期性利益均衡的關鍵。目前在教育扶貧方面政策力度相對還不強,需要進一步加以強化。
第二,要建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一方面,要給予貧困農戶自主參與選擇的機會,因為他們最熟悉當地的情況,最清楚產業發展有什么樣的能力。不能把產業扶貧變為一種恩賜,更不能簡單地把貧困戶的資源全部集中在龍頭企業手里,把貧困戶變為單純的打工者。目前,很多地方在建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方面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等更具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方式,可以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記者:包括一些托管、代耕、代養等方式,都是一些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廣價值。
郭曉鳴:對。長效機制第二個方面要特別注重對貧困戶能力建設的關注和重視。要在注重提高生產技能的基礎上,把增強貧困戶的合作能力、經營能力,以及參與社區治理方面的能力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強化貧困地區改革力度。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許多貧困地區同時也是山地、林地等資源相對富集的區域,其所擁有的相對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都是未來綠色農業發展中最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因此,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活生態資源,構建內生性扶貧新動能,強化貧困地區的生態產業競爭力,應當是當前推動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四,建立完善扶貧資源的整合機制。現在雖然明確了扶貧資金下沉到縣,但實際操作難度很大。原因主要是雖有宏觀的政策指向,但缺乏具體的操作手段。對貧困縣來說,自主完成資金整合實際上有潛在風險。
記者:是的,我們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一方面脫貧攻堅缺錢,另一方面有些資金又不敢用、沒法用。
郭曉鳴:所以現在非常重要的是,應該在縣、市、省建立體系化的扶貧資源整合平臺,要把對貧困縣的賦權和保障其基本利益有機結合,這是提高精準扶貧資源使用效率的又一關鍵。
第五,就是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當前的緊迫任務是必須優化考核機制的導向作用,有效抑制精準扶貧推進中的短期化行為和形式主義。一是應將貧困戶、貧困村的基礎信息與各行業部門、幫扶單位互通共享,減少材料提交中的重復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填表報數、掛圖標牌等工作。二是整合考核督查內容,各行業部門的定期督查應由扶貧辦統一統籌安排,減輕各鄉鎮、貧困村接待評估檢查的工作負擔,將更多精力投入扶貧的實際工作。三是建立以脫貧人口數量、貧困人口收入增加幅度、扶貧產業發展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等為內容的扶貧工作績效考核綜合指標體系,科學建立短期與長期效果相結合的驗收評估制度。( 責編: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