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孔明
摘 要:延平區赤門鄉赤門村2012年在采伐跡地上營造楠杉株間混交(1∶1)、楠杉行間混交(1∶1)、楠杉行間混交(2∶1)、木荷、楠木純林建設珍貴楠木用材林,經過5d的生長觀察,從造林實驗結果表明:楠杉混交造林,在不同程度能促進楠木的生長發育、改善林分結構和林木及林地生長環境條件、尤其楠杉行間混交(2∶1)的生長相對較好,5d生行間混交(2∶1)混交林中的楠木胸徑、樹高比楠木純林分別提高39.95%、43.21%和38.12%、40.47%;蓄積總生長量32.88m3/hm2>17.46m3/hm2、;年平均生長量6.58m3/hm2>3.49m3/hm2;樹冠幅體積49.35m3>38.75m3,在實驗地調查中可以看出,楠杉混交林木生長旺盛,能加快我區楠木特色產業建成,通過混交在一定程度促進干形發育的效果,木荷由于種植在造林地周圍一圈(山脊、田邊及路邊)的位置,其生長也較快,除作生物防火林帶外,也可作為用材林。
關健詞:珍貴用材樹種;楠木;造林效果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114-03
1 研究背景
1.1 楠木樹種造林技術 楠木喜濕耐陰,造林地選擇中山丘陵陰坡、半陰坡。土層深厚、肥沃濕潤,中下坡、山谷兩側。營造純林或混交林33750~45000株/hm2,混交林根據伴生樹種杉木特性,確定合理混交比例。此次重點是楠木與杉木的比例2∶1為主。林地清理后采用挖明穴,回表土,規格60cm×40cm×30cm,1—2月份陰天或小雨天造林。采用苗木高30~40cm,地徑0.4~0.5cm,2年生的輕紙質容器苗,苗木栽植前適當修剪枝葉,嚴格做到苗正、打緊、適當深栽等技術環節[2]。此外,楠木還可與檫樹、樟樹以及殼斗科樹種混交造林。
1.2 延平區的地理環境 延平區地處福建省中北部,位于東經117°50′~118°40′,北緯26°15′~26°51′,全境東西長83km,南北寬68km,土地總面積26.49萬hm2,地貌特征為中山丘陵地,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9.3℃,年平均降雨1604.1mm,夏長冬短,年均夏季128~162天,年均冬季只有60~90d。冬季月平均氣溫6.2~9.1℃,極端低溫-4.8℃。土層深厚,光照充足,多年日照平均時數為1667.9~1972.2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38%~45%,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延平區氣候環境十分適宜楠木生長,目前我區楠木天然林主要分布在茫蕩、王臺、峽陽、赤門等鄉鎮。
1.3 試驗地概況 赤門鄉林業站是區林局的派出機構,轄區8個行政村,林地面積10652.4hm2,其中生態林1336.6hm2,商品林93158.8hm2。有林地面積7903.5hm2,人工林3705.1hm2,天然林4198.4hm2,各樹種面積7656.5hm2,其中杉木1901.8hm2,馬尾松1792.7hm2,闊葉樹1476.3hm2。毛竹林2485.7hm2,森林覆蓋率74.2%,森林綠化率97.1%.森林經營以杉木與馬尾松為主,為改變樹種單一和連續栽種傳統的杉木樹種狀況,因而大力推進多樹種,特別是闊葉樹楠木的種植顯得極為重要,此次實驗地設在延平區赤門鄉赤門村,土名:北坑灣,林班號058-02-040,面積12hm2,山場為丘陵山地的采伐跡地,坡向東南,坡度18°~25°,海拔約800m以下。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土壤為紅壤、黃壤,土層厚度80~100cm,腐殖質層10~20cm或≥20cm,植被主要有五節芒,山蒼仔,立地質量等級為Ⅰ~Ⅱ類地,土壤肥力中等。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設計 本實驗是從大力推進楠木用材林種植與加快推進楠木樹種發展,把楠木產業建成重要的綠色林業產業,加快培育珍貴楠木用材樹種為目的考慮,因而選擇樹種時綜合考慮即要大力發展和推廣又要提高珍貴用材樹種,爭取做到能夠為我區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上等木材,試驗樹種選擇楠木、杉木、木荷作為生物防火林帶沿路邊、田邊和山脊種植寬20m,楠木、杉木沿坡面種植,設置楠木純林、楠木×杉木混交林進行試驗,混交林有3種混交方式種植:(1)楠木×杉木株間混交1?1;(2)楠木×杉木行間混交1?1;(3)楠木×杉木行間混交2?1;(4)楠木純林。3個樹種的株行距都是2m×2m。
2.2 試驗安排 2011年7月在采伐跡地進行全面劈草,8—9月在跡地煉山,11—12月全面清雜、整地、挖盡于草頭,采用塊狀整地,挖明穴,穴規格60㎝×40㎝×4cm,回表土,造林面積各2.0/hm2,在同一山體上依次塊狀排列布設,于2012年1月種植楠木、杉木、木荷,在陰天或小雨天造林。楠木采用2年生輕紙質苗,苗木高30~40cm,地徑0.4~0.5cm,苗木栽植前適當修剪枝葉,做到種植前將輕紙質楠木苗放入水中浸濕,然后放入預先挖好的穴中,扶正,覆土后,踩實,再蓋上一層松土。造林當年下半年撫育一次,2~5年全面鋤草松土2次,2次撫育時間為4—5月和8—9月。
2.3 調查測定方法 2016年10月,選擇同一坡面,分別在每一類型林分內,按上、中、下3個坡面設置臨時樣地各3個(20m×20m),共設置調查樣地12個。每個樣地調查林木樹高、胸徑、枝下高、冠幅和株數,計算單位面積蓄積,立木材積按:
福建省闊葉樹二元立木材積公式計算:Ⅴ=0.000052764291D1.8821611H1.0093166計算[6]。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積公式:Ⅴ=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計算[6]。
3 結果與分析
3.1 造林保存率調查分析 造林保存率的高與低,是衡量造林成功與失敗的關健,也是衡量是否可持續發展楠木的一項極為重要指標,在實驗地調查中發現,合理的造林密度和保存率,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樹木相互之間不會因爭陽光、爭營養、爭水分、爭日照所產生的矛盾,從而促進林木的生長。從表1樣地調查的株數,即可推算出3個樹種的造林保存率,在第5d的造林保存率調查中楠杉(2?1)行間混交林大于楠木純林,即:82.0%>77.2%,楠杉(1∶1)行間混交林大于楠木純林,即:80.2%>77.2%。楠杉(1?1)株間混交林大于楠木純林即:79.6%>77.2%。經過數據的分析比較結果,楠木混交林都大于楠木純林,應提倡種植楠木混交林為佳。
3.2 胸徑、樹高生長調查分析 從造林(表2)調查結果來看,混交林中的杉木胸徑、樹高均大于楠木,2個不同樹種混交杉木處于上層林冠,為促進楠木的幼林生長起到遮陰條件,有利于楠木的早期生長發育,從實驗地調查中發現,5d生胸徑樹高生長各樹種間是有差別,生長快的是杉木,其胸徑樹高生長排列順序為杉>楠>楠木純,樹高胸徑以混交林與純林作比較,排列順序是行間楠杉混交(2∶1)>行間楠杉混交(1∶1)>株間楠杉混交(1∶1)>楠木純林,經過對比,不難得出混交林的模式要數行間混交(2∶1)為優。由平均胸徑樹高與優勢木平均的胸徑樹高比較可以看出,5d生優勢木大于平均木。1~4優勢木楠木比較楠木平均的胸徑、樹高分別提高,胸徑提高7.51%、9.46%、10.47%、5.19%,樹高提高7.11%、8.77%、9.89%、6.34%。由此可以說明,楠木用材樹種的樹木生長良好,同時可以增加木材的產量,能作為用材樹種加以培育經營和推廣,另外,楠杉混交林存在種間關系,隨著林齡不斷增加,要及時采取調節措施,因為楠木與杉木是相互依存,要及時對杉進行修枝,撫育間伐,保證楠木的得到充分的光照與營養空間,楠木純林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大,營造混交林還可以減少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總之混交林生長量好于純林。
3.3 材積生長調查分析 從表3可以知道,材積生長在各用材樹種間蓄積生長存在差異,杉木用材樹種生長最快,產量最高,楠木用材樹種次之,但混交楠木林總體大于楠木純林,實驗地5d生楠杉行間混交林2楠:1杉,楠木蓄積達32.88m2/hm2,平均年生長量達6.58m2/hm2,楠杉行間混交林1楠∶1杉,楠木蓄積達18.23m2/hm2,平均年生長量3.65m2/hm2,楠杉株間混交林1楠∶1杉,楠木蓄積達14.14/hm2,平均年生長量2.83m2/hm2,楠木純林最小。要發展和推廣楠木用材林培育,年生長量與蓄積量都是衡量楠木用材林是否提高穩產高產一項重要的指標。
3.4 樹冠生長調查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3個樹種枝下高、冠長、冠幅和樹冠體積,生長好的楠杉行間混交林(2楠∶1杉)冠幅寬,樹冠體積大,營養面積多,因而林木生長快。冠體生長大小排列與胸徑、樹高、蓄積生長大體相同[9],其順序依次為為:行間混交(2楠∶1杉)>行間混交(1楠∶1杉)>株間混交(1楠∶1杉)>楠純>,由此可見,林木生長快慢與其葉面積營養器官有關,營養面積大,樹木生長快,所以,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和追肥,增加林木生長所需營養成份,提高林分光合速率和能力,可以大大促進林木用材的豐產高產。從而促進楠木用材樹種大面積推廣和示范作用。
4 結語
次造林采用株間混交、行間混交,伴生樹種選用杉木早期生長快,庇蔭作用好的速生樹種,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樹種生長旺盛,林冠處在上層,楠木生長慢,林冠雖處于下層,但生長發育正常,此后逐漸伐除伴生樹種,即可以短養長,同時達到培育楠木的目的。這里要強調一點的是;從造林實驗地中可以預計,楠杉混交從造林第7年開始,逐漸間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這樣既可增加木材早期收入又可發展珍貴樹種楠木,這種方法有以杉養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1]。從而達到慣徹區府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楠木種植發展,力爭3~5年時間打造“中國楠木之鄉”,實現2015—2019年全區楠木種植面積667hm2,示范林66.7hm2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150-155.
[2]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2.
[3]孫時軒.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209-387.
[4]洪偉,吳承禎.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3-18.
[5]杜娟,范志霞,葉頂英等.楠木人工林樹冠體積與葉面積指數預估模型的研究[J].漸江林業科技,2004:37-41.
[6]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地方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小班區劃調查用表[J].2017,1:81-89.
[7]延平區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延平區古樹名木普查工作報告[J].2002,10.
[8]黃春妹,何應會,鄧荔生.珍貴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效果[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2):101-102.134.
[9]陳建設.廈門坂頭林場生態風景林造林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2014.4:47-4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