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黨和國家歷來對此高度重視,相繼制定出臺一系列指導和支持課程建設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動課程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不強、說服力不夠、引導力不彰的問題依然存在,課堂教學效果與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還不匹配、與其高校公共基礎課的課程定位還不符合、與青年學生思想成長發展的受教需求還不合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勢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效性的關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質量,應在“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基礎上,充分了解當代青年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特征,積極關注社會思潮動向和學術研究前沿,自覺加強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引導力。
一、關注青年文化特點,有效改進課堂教學的貼近性和親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專業教育或技術教育,而是一種直接作用于受教主體的育心、育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不同于一般的專業知識傳授,而更多地表現為思想啟迪、價值引導和道德涵育。其教育目標的完成和教學目的的實現,更需要建基于施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恰當對接受教者的期待視野,與其學習興趣、接受習慣甚至思想情感產生有效回應和互動,使得所講所授內容對受教者有所觸動、有所感發,進而方能達致一種心理認同、邏輯認同、情感認同和思想道德認同。這就尤其需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師能夠及時捕捉當代青年文化動態,準確了解其認知心理、學習特征,有的放矢地開展課程教學。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價值重建的歷史時期,當代青年學生較之以往的青年學生及其學習特點已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這一代的青年學生思想更趨活躍,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愿望更為強烈,對待新事物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都大幅度提高,并且善于利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平臺進行自我學習拓展。另一方面,他們也更為崇尚個性、更愿意凸顯自我意識,在急劇變化的思想文化激流沖擊下也呈現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多有游移的特點。表現在學習特征上,樂于接受輕松活潑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對苦口婆心的抽象說教則較為漠然;追求新穎和富有說服力的知識,對熟悉知識的簡單重復則易產生“審美疲勞”;能夠快速掌握和運用那些經過自我質疑、思考后而產生認同的觀念、觀點,對我們所理解的一些習以為常的“常識”和課堂中簡單灌輸的“定論”則多有排斥。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質量,應該主動把握時代發展變化的脈搏,準確抓住當代“95后”青年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特征和學習接受習慣,不斷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理念上,應善于將教材體系轉變為教學體系,將理論話語轉變為大眾話語、時代話語,著力打造融通理論與實踐、本質與現象的新表述,“潤物細無聲”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學內容上,需要避免不分主次、不加選擇地在課堂上簡單搬運教材內容,尤其是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變成中學政治課已學知識的簡單“翻炒”,而是要準確把握教材承載的時代問題及其思想導向,精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科學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有重點、有深度、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在教學手段上,應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多媒體技術,生動活潑地展示教學內容,激發青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要避免一味地灌輸說教,不局限一般的邏輯推論,多采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誘,多在師生互動中開展教學,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理論。
基于學生思想實際和學習特征開展教學,并非是簡單滿足或刻意迎合學生的興趣、價值取向,簡單追求課堂教學的新鮮、熱鬧表象,更不是不講黨性、不舉旗幟、放任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教育底線,而是強調在了解學生思想脈動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引導作用,幫助其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畢竟,先進的思想“不能完全依賴”受教者“自發增長而產生”,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啟發和引導,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邏輯起點和內在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列寧所說的“灌輸”教育也是必要的,只不過我們應注意避免僅在形式層面狹隘甚至機械地理解“灌輸”理論,避免陷入“我說你聽”的簡單、生硬甚至粗暴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之窠臼。
二、立足思想交鋒場域,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引導力
要把握社會思潮動向和學生思想脈動,及時有的放矢、因勢利導,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思潮激蕩中辨明方向、在思想波動中校正航向,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社會思潮復雜多樣,西方意識形態不斷滲透,正處于思想成長中的青年學生難免受到消極影響。高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前沿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意識形態功能較強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有應對社會思潮的問題意識和引導能力。如果不能在教學上及時回應社會思潮、不能回答學生關切,不能在思辨批判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的理論征服,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就偏離了其課程的定位和培養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會遠離學生的思想實際。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思想就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針對社會思潮主動去占領意識形態高地,學生的思想意識就會被其他錯誤思潮占領。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質,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句論述一字不漏地復述給學生,而是要把所講的理論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能夠針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只有直面各種社會思潮并在思想碰撞中,教育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辨析社會思潮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有效。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是流于灌輸可靠的結論而不能在解釋現實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力和穿透力,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僅是講授抽象的知識而不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不可能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真正取得青年學生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國家所刻意宣揚的所謂“普世價值”觀、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自由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催生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不斷侵蝕著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如何結合教學內容及時而深刻地揭露這些錯誤思潮的本質和危害性,如何在強大的理論和事實辯駁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深刻性和強大生命力,引導學生穿透各種社會思潮的迷霧,增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將從根本上檢驗著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成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主動關注這些思潮,主動在教學中回應這些思潮所包裝的各種觀點,在對思潮的批判和理論的比較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深刻性。當然,作為與社會現實、學生思想實際具有緊密聯系的教育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應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熱點話題、錯誤觀點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論辨析,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乃至影視劇作品、社會輿論熱議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在答疑解惑中正本清源。
三、站在學術研究前沿,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思辨性和說服力
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師而言,科研工作并非可有可無,而是一種內功訓練,需要持之以恒、常練常新。但實際情況是,在一些教師和管理者中間始終存在一種習焉不察的偏狹認識和錯誤導向,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屬于公共基礎課,相較于專業課教學要求,有無科研不是大問題;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術含量不高、理論性不強,主要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灌輸給學生即可;或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解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屬于規定性操作、不具備發揮的空間。久而久之,這些教師越來越不熟悉理論知識的最新進展,不能提供理論知識的多維演繹和論證邏輯,不能貼近學科實際和發展現狀,課程教學逐漸變成了一種觀點的生硬宣講、政策的簡單傳達、理論的空洞說教。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和偉大,很大程度上正由于其無論是在邏輯演繹上還是解釋現實問題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深刻性,能經得起來自邏輯思辨和社會實踐的檢驗,并在這種檢驗中不斷彰顯自身的深刻與偉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只有從邏輯與事實層面深刻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自洽性、深刻性,才能真正實現以理論說服人、征服人,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思想方法成為學生觀察分析問題時的思想武器。如果從事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師不能在理論上說服自己,又如何能說服學生呢?如果教師不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深刻把握教學內容、透徹理解所要闡述的問題,又如何談得上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呢?
從另一層面講,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僵化的固定形態,而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而不斷深化和豐富的偉大學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進行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不僅需要不斷經受社會實踐和時代問題的檢驗,也需要施教者自覺跟蹤思想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闡發,需要不斷引入人類文明新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學術成果來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基,需要在不斷充實中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力、擴容性。這里所說的闡釋力,即能清晰地用最新的理論成果和實踐進展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增強理論的說服力、穿透力,才能實現對學生的理論征服。擴容性,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不斷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豐富其理論內容,以真正實現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實事求是的有力闡發。這就更需要教師及時跟蹤學科進展和理論研究前沿,需要進行系統思辨的理論鉆研,批判理解、揚棄吸收。惟其如此,才能把豐富的材料展示給學生,把學術前沿的觀點介紹給學生,使其對理論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對形形色色的、龐雜混亂的觀點進行準確梳理、分析與判斷,在教學時掌握主動、成竹在胸、掌控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出學術來,在激發思考和辨析中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否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難以避免出現一些“講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局面。
只有充分尊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著力關注青年文化特點有效改進課堂教學的貼近性和親和力,著力立足思想交鋒場域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引導力,著力站在學術研究前沿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思辨性和說服力,方能在及時有力的解疑釋惑中明是辨非、正本清源,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說服、理論傳導和思想扎根。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專項項目“微公益對大學生感恩培養的作用機制研究”[16JK1532]、西安理工大學科研項目“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xjy161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