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又林
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實驗高中
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與策略
程又林
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實驗高中
高中生物知識不同于初中所學的生物知識,高中的生物知識更加復雜和零碎,在新課標改革以來,高考也逐漸發生著變化,高中生和高中老師面臨的挑戰也更大。高中的生物知識在初中生物基礎上難度有了提升,有些生物知識點必須要依據實驗才能證實,因此,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高中老師不僅要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該根本知識點的需要,向學生展示高中生物實驗,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本文是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實驗教學的分析和對策研究。
高中生物;高中老師;實驗教學;重要性;對策
高中生在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習的節奏就會加快,學習壓力也會加大,特別是理科生,每天面對著理論和做不完的各種理科題,高中生的學習就會變得很乏味。高中生物本身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理科課程,但一般的高中生物老師講課大部分都是運用多媒體課件簡單的把書本的知識講給學生聽,對于書本上的有些實驗,老師卻很少涉及,導致學生的學習生活只是一味的聽老師講課和做題,很乏味,就會降低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進而會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投入減少,影響學生的生物成績和生物老師的教學質量。
(一)提高生物知識的真理性
高中生物知識點繁多,老師把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都用在了講課和講題當中,為了迎合高考的要求,提高高中生的生物成績,但恰恰是這樣的教學模式,適得其反,學生會因為覺得生物課太無聊而失去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就會導致學生的生物成績一直提不上去。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多多向學生展示生物實驗,將會豐富自己上課的內容,不僅可以將生物知識以實驗的形式講給學生聽,還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因為對實驗好奇,而吸引注意力,認真聽講,進而提高自己的生物成績水平[1]。并且,通過做實驗的教學方式,將書本的知識點進行實驗的驗證,可以提高生物知識的真實性,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的理解生物原理的來由,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對生物知識真理性的認知。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老師在講解書本知識點時通過實驗的方式教學,可以吸引學生上課的聽課興趣,老師通過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全面的生物知識,同時,在老師做實驗時,學生會被吸引,學生會認識很多實驗工具,在老師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書本知識與老師的實驗相結合,認真觀察,驗證已知的知識和未知的實驗注意細節。通過觀察老師多次的生物實驗,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觀察力,包括發現未知知識的能力。在老師做實驗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嘗試實驗,讓學生自己體驗實驗的樂趣,在學生自己做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己感受生物實驗的奧秘和生物知識理論的來由,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高中生的生物成績。
(一)注重實驗演示的細節
實驗是一個很嚴謹的事情,老師不能馬虎,學生在看老師做實驗時一定是最認真的時候,老師對于每個實驗,都要認真對待,不能忽略細節,否則會影響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在生物實驗探究題中,就會忽略這些細節,導致生物細節失分[2]。
比如《顯微鏡實驗》,每一步老師都要注意介紹,首先老師從實驗室中輕輕拿出顯微鏡,因為顯微鏡是精密儀器,所以必須要輕拿輕放,這一細節要告訴學生。然后,把顯微鏡放在水平的實驗臺上,裝上目鏡和物鏡,顯微鏡需要對光,看清內部需要有光源,而光源是從外部反射進內部的,所以需要反光鏡,將反光鏡調好后,就可以把要觀察的對象放在載物臺上,壓緊,但是力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容易破壞觀察對象,左眼看目鏡,慢慢調粗準焦螺旋,就可以慢慢看見物像了,再慢慢調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清楚物像了,在觀察物像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感受。最后要把顯微鏡擦拭干凈,一切回歸到取出顯微鏡時候的模樣。
(二)實驗教學時要設計微型實驗
高中生物老師在進行實驗時,要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盡量以小規模的實驗達到最大程度化的教學質量,在做完實驗后對實驗垃圾要及時處理,減少資源的浪費,注重環保。
例如《植物細胞結構》,老師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小片植物的細胞結構,讓學生邊觀察邊聽老師講解,對比著學習這章的知識點,以小型的生物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內容,還可以注意環保,做到不浪費實驗資源,不污染環境,以微型實驗來達到教學效果。
通過高中生物老師的生物實驗,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生物原理的來由,及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點的理解,更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提高高中生的生物成績,促進實驗教學的推廣,提高高中生物老師的教學質量,提高高中生適應新高考的能力。
[1]趙書軍.淺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J].祖國:建設版,2014(8)
[2]孫加剛.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0(22)7.
[3]郭江暖.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困難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