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晶
南京金陵科技學院
民俗文化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
——南京為例
李亞晶
南京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對地域民俗文化養分的吸收與繼承。良好的藝術設計以其自身的方式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南京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獨特的地域性特征,承載著六朝古都的風范。為立足服務地方的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其具有地域和資源等的優勢。把本土民俗文化整合到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正契合了雙方協同發展的良機。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各大美術院校的莘莘學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并創造出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設計作品,發掘創作新意并服務地方。
民俗文化;創新;表現
該論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之一,課題名稱:城市文化與傳統裝飾藝術符號研究,項目編號:2016SJD760024。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優秀民俗文化的功能就是從民俗文化內容中傳達出來的對于社會、族群具有的特殊功用。南京民俗文化類別繁多,如,歲時民俗,人生禮俗,游樂民俗,民間俗信,民俗藝術和民俗飲食等均為南京典型的民俗事象為研究對象。民俗民風如:夫子廟燈會;立夏嘗三鮮;南京國際梅花節等。民俗傳統工藝如:南京云錦;寶慶金銀飾品工藝;金陵折扇;南京絨花;南京剪紙;金陵竹雕;仿古牙雕;雕花天鵝絨等。優秀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教育、道德規范、穩定、調節、認同、政治和記錄的當代功用,這些功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日漸凸顯并受到重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的宏偉藍圖,必須重視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南京是六朝古都,豐厚的地域文化內涵,承載著歷史和創新未來的民族使命,不斷促使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高校藝術設計領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分,在視覺傳達設計、工業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動漫造型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發揮著它的應用價值。如何讓本土民俗文化真正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形成對接,如何在藝術設計中產生良性互動和各自的價值提升與體現,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永恒話題。
(一)民俗藝術融入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
本土民俗文化種類雜多,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內容及形式都適合融入高校藝術課程體系,要想濾出適合高校藝術教育的民俗知識門類是一項系統繁雜的工程,需要各部門及更多的相關人員做系統的調研、分析整理,需要相關管理部門及校方的支持、輔助和推動。為傳承民俗文化、完善藝術教學體系,促使多元文化知識結構融入大學藝術課堂,就必須在高校開設相應的民俗文化課程。(如云錦文化鑒賞課;南京剪紙;南京竹雕;南京折扇等工藝課程)
對于民俗文化進入高校課堂,對其的研究和運用是關系到地方文化能否較好的保護、延承和發展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把民俗相關藝術文化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提升文化責任感的重要舉措。當今的信息時代,基于現代高校藝術課程體系安排軟件操作居多的因素,開設民俗文化類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和考察南京民俗類文化理論知識及實踐工藝等,這類課程更有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延展創新設計領域。還可以作為選修課,增強學生的課余生活。因為民俗知識與我們的課程有著知識的關聯和交叉,由于民俗藝術流傳于民間,沒有完備系統的理論體系,需要我們的調研和整理。其實民俗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是具有生活性和人文情感的藝術形態,高校開設民俗藝術課程可以讓我們回歸原本,并立足于高校藝術的視角對傳統的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和延伸,從而實現藝術課程模塊的多元化和知識結構與體現完善。
(二)民俗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表現
當今多元文化語境下,各大藝術設計院校教學與設計的文化源泉都是基于對傳統文化延傳。本土民俗文化資源更需要我們去挖掘、研究和創新,如南京的民俗傳統節日:夫子廟燈會;立夏嘗三鮮;南京國際梅花節等,都可以作為我們設計創作的題材,感悟節日內容及形式,其傳統圖形符號和樣式都蘊含著古樸的造型、色彩等因素,體現時代氣息,重新整理設計這些民間文化元素,進行重新再設計,創造具有文化底蘊的現代感的文化符號是我們的職責和義務;同時也為藝術設計教育填充新的養分;同時激發我們的藝術創造力。由于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性魅力所在,學生從進入大學校園開始,就要有意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要躺在豐厚的文化搖籃里不知所向,在每年指導畢業生創作中,都會鼓勵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設計的作品具有時代性、文化性、創新性,不要設計出無根的創意作品。
民俗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學,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探究,使其更具傳承價值及生命力,但民俗元素的融入需要過程及校方相關部門的接受及認可,才能有其成效。據多年教學經驗,學生對民俗文化特別手工制作,還是渴望嘗試的,學習制作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自己的民俗修養又緩解了信息時代電腦帶給我們的疲勞狀態,何樂而不為呢?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積累,它象征著一個民族的信念,是現代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以新的設計太多結合時代元素、現代特征,在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華更好的創新發展,形成更具內涵的新的民俗文化。
據此,為了促使地方民俗文化的發展,為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為了使其更具傳承價值和生命力;為了更好的實現傳統向現代,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民俗文化就要不斷的創新,才會更具生命力和新意,民俗文化一旦被賦予時代新意,才能形成“新”民俗文化。那么要促使民俗文化新意,就要融入教育體系中,因此民俗文化知識進入高校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受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約束,加上個人及相關部門對民俗文化的認識不足,所以不會更多介入或者真正關心這一塊融入教學的計劃,這是從教者應去努力解決的問題。
總之,南京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代帝王的風水寶地,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地方民俗文化融入高校藝術課堂,實現對接,是實現傳統向現代、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必然,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高校美術教育特色化體系構建均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我們要讓民俗文化合理融入高校藝術教學中,讓高校師生都能很好的感知民俗文化魅力,同時提升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更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