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鍇
鄧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互聯網+”架起干群“連心橋”
楊鍇
鄧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它凝聚著創新驅動之力,迅速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正在改變世界,引發時代蝶變。習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很快,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管理服務;便捷平臺;服務方式;服務監督
我們要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對社會治理而言,這是機遇,更是挑戰。只有以“互聯網+”的思想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打破信息孤島,推動信息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才能有效提高公共服務的整體效能。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互聯網+社會治理”為群眾帶來更多服務呢?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服務,以“信息化”為手段,提升服務群眾的效率和水平。“互聯網+”思維的主要特點就是精準、快捷、方便、經濟。運用互聯網,打造精準化治理、多方協同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的努力目標,“大數據”將作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系統采集、高效整合、深化運用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提升政府決策和風險防范水平,提高社會治理的精確性和時效性,增強各級政府組織社會治理能力;助力精簡機構,放權增效,支持從繁復的事前審批流程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推動商事制度改革;促進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在區域內突破地方行政劃分思路,根據人口分布、群體聯系等因素科學劃分,以“集中居住、相對獨立、聯系緊密、地域相近、小區相連、資源相通”為原則,劃分管理單元,每個單元確定工作組。讓行政孤島向群島相連轉變,協同對單元內所有實有人口、單位、企業、工商戶和公共基礎設施等實施全覆蓋、無遺漏管理服務。堅持以黨建引領單元化建設,推行“一單元、一功能小組、一服務團隊”模式。形成了“上面千絲萬縷、下面一網打盡”的局面,把社會治理從“被動”變為“主動。
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平臺,以單元為基本,錄入實有人口相關信息和公共基礎設施及單位、企業、工商戶等各類信息數據,構建大數據庫。在建設的過程中,以“大數據”為支撐,實現數據統計、輔助決策等功能;以“即時通訊”為基礎,實現“遠程答疑解惑”“工作遠程巡查”等功能,并能實時接受處理群眾訴求,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溝通信息、第一時間到位處理,為群眾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服務和保障。
通過綜合服務中心平臺,梳理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公租房申請、法律援助申請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事項放在網上辦理。群眾可登陸平臺,查詢辦事指南、辦事進度、反映意見建議等。如有需要辦理的事項,只需就近到所在村(社區)服務站提出申請,將身份證、戶口本等基礎材料通過高拍儀一次性拍照上傳至網絡平臺即可,其余事項由各級行政部門協同完成。從事項受理開始、辦理過程到辦理結束,網絡平臺自動向申請辦事群眾發送手機短信提示。實現了“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改變了以往群眾四處蓋章開證明、看臉色的局面。
建立網上服務電子監察系統,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與紀檢監察機關、黨委政府的門戶網站、黨員群眾手機等對接起來,加入評定機制,“政府辦事,大眾點評”。信息平臺篩選統計,提交問責,實現全方位“陽光”運行。同時,建立各種惠民政策及最新法律法規知識發布、服務事項辦理進度告知、黨務政務財務公開等制度,及時向村(居)民發送手機信息,實現即時全面公開。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互聯網+”的運用,扭轉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促進了決策層領導方式、管理層工作方式、基層黨員干部服務方式、黨員群眾接受服務方式的轉變。但作為一項新生事物,“互聯網+”的運用還需要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通過使用體驗與切實感受,進一步去探索和完善。善用“互聯網+”的思維造福百姓、改善民生,實現社會治理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