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突然頭暈目眩,首先應該查查頸椎。臨床數據顯示,超過60%的眩暈與頸椎相關。
頸椎彎曲本就血流不暢
頸椎源性眩暈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壓迫了供應大腦血流的椎動脈,椎動脈變狹窄,或者由于頸椎間隙異常活動刺激了椎動脈,椎動脈異常收縮相鄰的兩個椎體之間異常活動就有可能刺激在椎體兩邊行走的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神經興奮后,引起椎動脈甚至大腦內的動脈、以及負責平衡感覺器官的動脈發生廣泛的痙攣,從而導致腦缺血,出現一過性頭暈、惡心、心慌、胸悶等一系列癥狀。
頸性眩暈,好發部位是寰、樞椎與第5頸椎所發生的病損,因為寰、樞椎區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本來血流不暢,而一旦局部有病損,更加影響血液的循環;第5頸椎的動脈孔距離椎體最近,故一旦第5頸椎有病損亦容易影響椎動脈的血流,引起相應組織缺血而致眩暈。
治療不能盲目求快
突發頸源性眩暈通常于頸部活動時出現,特別是猛然扭轉或過度后屈頸部時容易引起,此時,患者會突然感到眩暈,甚至感到惡心、嘔吐甚至大汗淋漓,閉目不敢動。輕者數秒即愈,重者可持續數日或更長時間。
頸源性眩暈為發作性眩暈,當停止后仰或扭轉時,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這些癥狀常常出現在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轉頭的時候。如果不及時檢查、預防,嚴重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對側顱神經癥狀,還可出現吞咽困難、反嗆、咽反射消失、聲音嘶啞、眼肌麻痹、復視、視物不清等。
但需要提醒的是,頸源性眩暈治療時不能盲目追求快速起效,不能一味追求一次治療便恢復頸椎動態運動平衡,因為頸椎關節和肌肉失衡是慢性損傷的結果,多數有長期損傷積累的過程,結構調整需要一段適應過程,
沒事做做頸椎保健操
有效預防頸源性眩暈,要避免長時間連續低頭位工作或看書,一次不要超過半小時,提倡間斷性頸椎活動;平時看手機,盡量養成抬頭看手機的習慣,可有效減小低頭幅度;注意頸部保暖;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質量;輔助堅持做一些頸椎保健操,如按摩頸部軟組織。此外,頸源性眩暈患者適合做一些器械鍛煉,但不可做需急劇搖頭、彎腰、轉身的動作;一定要在可隨時抓住物體、保持身體平衡的地方運動,確保安全。
【頸椎保健操】
擺頭:兩腳分開,自然站立,雙臂下垂,先向左擺36次,再向右擺36次,身子不要動。
轉頭:兩腳分開,自然站立,雙臂下垂,先從左側向右轉36次,反過來從右側向左轉36次,角度越大越好,但動作不要太快。
伸頭:姿勢同上,把頭向前伸36次。聳肩:兩腳分開,同肩寬,雙臂下垂,全身放松,聳肩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