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應試教育總是片面追求答案教育,反映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朗讀訓練。由于一般的考試不測試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就更有可能讓語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教師忽視朗讀訓練與指導,學生對朗讀表現出隨意性,很難練就好朗讀的基本功,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因為語文學科傳授知識與提高思想境界是相統一的。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培養能力
一篇文章,不論是事情的記敘,人物和情境的描寫,還是事物的介紹說明,觀點的闡述和議論,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對學生起思想導航和激勵作用,產生美感和豐富的想象,使學生不斷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這些情況是學生通過朗讀來實現的,如忽視朗讀就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視朗讀,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心理狀態下去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去感受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的意識滲透和恰當點撥,同樣會影響學生思想的升華。
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個重要手段
1.朗讀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不論是放錄音或是教師范讀,還是學生試讀,只要朗讀得好,創造出情境就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使他們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2.朗讀有助于深入體味課文的思想感情。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課文(包括詞句、段落、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緒,從而把自己當成作者,靠朗讀代替作者講話,代替作者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抒發情懷,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體味。
3.有助于密切讀與寫、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聯系,提高表達能力。周振甫說:“懂得音節和情緒的關系,到寫作時自會采用適宜音響、節奏來表達胸中的情意。”朗讀就是語音、語調、速度、節奏、力度的訓練,對于提高表達能力有直接作用。如一個演講者只要善于把握正確的語音,掌握好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四個基本語調,處理好速度快慢、停頓、節拍、輕重音力度,就會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4.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不斷進行朗讀訓練,就可以增強對語音的感受能力,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如果這種語感形成了,只要聽到不正確的語音或詞不達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馬上就會從接受角度感到不適,甚至加以排斥。俗語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古人修改自己的詩文也從朗讀上加以推敲。
朗讀訓練有沒有數量要求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用了十五年時間對小學生的讀寫量進行研究,他認為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學會流利地表情朗讀,至少需要二百個小時以上的練習時間。我國古代的經驗是熟讀、吟誦一百篇文章。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積月累、勤讀、多思、反思實踐、不斷提高的結果,所以,語文教師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訓練的前提下求得質量。為此,教師要研究課文,按照朗讀的要求做好準備;要有計劃地安排好師生朗讀活動,使讀、議、點撥、講析有機結合起來,確實讓學生從實感經驗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讀。
二、朗讀訓練的質量大體有三個層次
1.正確的朗讀。要做到語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不添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閱讀說明介紹事物的課文,達到正確的朗讀就可以了。如學習《迷人的天山牧場》,通過了解天山牧場的天晴、下雨、黃昏、夜晚時的景色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2.流暢的朗讀。正確地把握好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連貫地讀下來,這是進一步的要求。在這個層次,可以訓練學生使用什么語調(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頓,怎樣確定重音和語速等。例如,朗讀《草原》第一自然段前兩句,第一句要讀得平直,第二句讀到“使我總想高歌一曲”時要讀得升昂,來表達作者“滿心的愉快”。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語調來體會作者或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窮人》一課中“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揍我一頓也好!”朗讀這段話時要停頓曲折,表達出桑娜由猶豫不定到下定決心的思想變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窮孩子的美好心靈。
3.傳神的朗讀。熟練地運用語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特點、風格、神采,這是最高的要求。當學生背誦朗讀《七律·長征》時,紅軍戰士戰勝艱難險阻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會振撼學生的思想,會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形成表象儲存在學生的腦海里。為此,要求學生必須背誦朗讀,這樣才能利用表情、手勢和姿勢,結合課文的思想內容,使朗讀體現出對文章的體味與理解,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最后一段是事情發展的高潮,我們是靠感情朗讀加深理解課文的,使董存瑞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高大形象屹立在我們面前。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思想境界得到升華,進一步體會董存瑞舍身的偉大。《十里長街送總理》也是靠朗讀,從人們極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總理倍受全國人民的尊敬、愛戴。所以語文教師不能忽略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性的全面把握,一定首先備好課,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在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因勢利導,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先由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還是先由學生試讀,哪里先讀后議,哪里先議后讀,講了再讀,哪里可以“以讀代講”,哪里需要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反復讀……都應事先加以研究,再根據課文的內容安排。其次,對學生的朗讀一定要做好小結分析,肯定學生讀得正確、讀得好的地方,指出他們讀得不對、不好的地方;有時還要把讀錯字音、讀破句子的地方單獨提出來加以糾正。再次,對于學生讀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說明原因,并給以示范。在朗讀訓練中空泛地講朗讀技巧是不妥當的,要結合課文的內容、語言環境去進行。
讓學生具有相當的朗讀能力是學生智力當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素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加強朗讀訓練。
參考文獻:
[1]付喜梅.淺談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N].商丘日報,2010.
[2]吳永強.小學語文“讀悟式”教學法初探[J].天津教育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