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人員意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不能只單純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了,在決策時還應考慮其對公司社會形象的影響。企業的社會責任開始漸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企業社會責任,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除了考慮自身經營狀況外,也要考量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判斷企業行為是否對社會負責任,不僅要重視倫理道德層面的履責動機,而且必須注重企業行為的社會結果。
在這種社會責任觀下,企業不僅要為企業的股東負責,還應對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包括股東、投資者、債權人、員工、顧客、供應商以及環境等。葛家澍、林志軍(2002)提出,企業在提供財務報告之外,還應向其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社會責任信息。
如今,每年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公司持續增加,披露的內容和方式也越來越豐富。然而,企業進行社會責任行為以及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所付出的成本能得到相應的認可嗎?它們是否會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呢?
關于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受新古典經濟學思想影響的學者所持有的,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浪費資源,損害企業價值。另一種觀點主要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產權理論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從公司的權利來源于所有利益相關者這一角度,界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產權理論提出企業履行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各項契約關系雖然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有利于降低風險,給企業帶來其他方面的好處,對于實現公司價值具有重要意義。Cornell & Shapiro(1987)提出企業在滿足股東需求的同時也要重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這樣才能通過提高公司聲譽來提高公司業績,否則他們可能會因為沒有充分信息而對公司整體狀況做出錯誤的判斷,進而“用腳投票”導致公司融資成本增加。Sandra A.Wad dock&Samuel B.Graves(1997)將企業成本進一步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種,顯性成本就是公司日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成本,而隱性成本則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產生的諸如產品質量成本、環境成本等。企業不從事社會責任活動則不會產生相應的隱性成本,但會因此產生更多的顯性成本,甚至會對企業造成更不利的影響。Williams(2000)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看做一種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途徑,發現這一行為可以提高企業的公共關系價值。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的相關性做了實證檢驗,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多數學者認為社會責任的履行有助于提升公司價值。Bowman E.& Haire M.(1975)通過計算美國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研究發現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會提高企業價值。以1970年至1976年美國財富500強公司為研究對象,Ingram(1978)提出披露社會責任信息與公司價值呈正相關關系。同樣以1972年財富500強公司為樣本,Anderson & Frankle(1980)認為披露社會責任信息越多,公司價值越高,但這種正相關關系并不穩定,不是每月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后都能得到這個結論。中國學者陳煦江(2009)以滬深兩市2003-2006年數據也得出兩者存在或正或負的相關關系的結論。Schnietz & Epstein(2005)運用聲譽指數法比較不同聲譽的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股票價格,實證表明在危機來臨時企業的社會聲譽能夠為企業提供保護,減少甚至消除企業面臨的不良影響,阻止股票價格下跌。王端旭、潘奇(2005)發現當利益相關者滿足程度高時,慈善捐贈能顯著提升企業價值。顏剩勇、劉慶華(2005)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正相關,陳玉清、馬麗麗(2005)進一步發現這種正相關關系在不同行業間存在不同。萬壽義、劉正陽(2013)以滬深300指數2008-2009年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三個層次的社會責任成本信息評價體系發現企業安全生產、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積極納稅行為對公司價值具有積極影響,履行這些社會責任較好的企業,公司價值更高;其它社會責任成本對公司價值影響則十分有限,且不同行業間差異也比較顯著。
部分學者通過實證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對67家公司的社會責任問卷調查后,Moskowitz(1972)提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股票平均回報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以其子樣本進行研究,Vance(1975)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Holman(1985)也發現過多的社會責任會形成企業過多的成本,這會導致企業利潤隨之降低,從而降低公司的價值。通過對滬市2003年的521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李正(2006)發現從當期看,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企業價值越低;但從長期看,這一影響并不存在。他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所形成的利益相關者關系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其效用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履行社會責任的當期,其成本會使公司價值下降。還有一些學者支持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之間并不存在相關關系。Ullmann(1985)、McWilliams(2001)研究發現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不相關,而這種不相關是由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完善造成的。Berman eral(1999)通過分析公司社會責任與其財務表現,發現有些社會責任與財務表現存在相關關系,有些卻又不相關。進一步,他將社會責任劃分為幾個方面,實證發現員工利益和產品質量方面的社會責任行為公司價值相關,社區利益、環保等方面與公司價值不存在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 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11):76-81
[2]高漢祥.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被動回應還是主動嵌入[J].會計研究,2012(04):58-64+95
[3]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02):77-83
[4]權小鋒,吳世農,尹洪英.企業社會責任與股價崩盤風險:“價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經濟研究,2015(11):49-64
[5]沈紅波,謝越,陳崢嶸.企業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其市場效應——基于紫金礦業環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01):141-151
[6]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150-160
[7]王端旭,潘奇.企業慈善捐贈帶來價值回報嗎——以利益相關者滿足程度為調節變量的上市公司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07):1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