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郭守康
(南京工業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816)
高校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構建
——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
張 濤,郭守康
(南京工業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816)
本文以南京工業大學體育課程體系為模本,研究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等方面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產生的原因,探索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課內外一體化的實現路徑,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實踐依據。
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
進行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改革是在全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被提出的,我國學者從多視角對構建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模式進行了論證。許明榮、蔣玲等在《高校體育課實施俱樂部制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研究》中認為,俱樂部制課內外一體化型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三基型等教學模式,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持體育教學效益的延伸性。楊宇飛、段紅安在《構建我國大學公共體育教學“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設想》中認為,將大學體育課教學、學生體質測驗和課余陽光體育活動進行三位一體,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利于學生樹立全新的體育觀念,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夏貴霞、舒宗禮等在《湖北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中,從教學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評價3方面綜合論述了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實現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培養終身健身能力,然而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模式的實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本文以南京工業大學體育課程為樣本,分析影響課內外一體化的因素及其產生的原因。
1.1.1 設置 南京工業大學施行一、二年級體育選項課(15周),三、四年級體質健康課(6周),4年一貫制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讓大學生體育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續,避免了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存在的因大三、大四無體育課而出現的大學生運動能力下降、運動行為缺失的狀況,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運動能力和體質狀況具有促進作用。但值得深思的是,從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來看,要使學生的體育鍛煉成為習慣,鍛煉時間跨度上的不間斷性是一個必要條件,而目前我校體育課的必修時間雖然從2年變為4年,但總學時也僅為144學時,且每周1次的體育課程在時間間隔上仍然較長,遠未達到體育鍛煉所需時間的可持續性。
1.1.2 陽光體育長跑 南京工業大學從2010年起進行陽光體育長跑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年終體育成績評定的一部分。活動的對象為所有在校本科生。在采集學生指紋和設置指紋讀取點的基礎上,通過對在不同指紋讀取點(設7個間隔約2 000m點,每個點配備10~15臺指紋掃描儀)間長跑學生的指紋驗證,對學生長跑的距離、速度實時監測,并通過網絡終端記錄學生長跑次數。電子設備的使用,克服了人工監測的弊端,學生可自主選擇時間進行課外長跑,滿足了不同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差異的需求。6年來,南京工業大學參加陽光體育長跑的總人次近200萬人次。陽光體育長跑這種新模式對大學生體育課程評價具有積極的正面作用,但活動內容的單一性易誘發學生的倦怠感,形成學生體育課程結束后活動行為的終止。因此需要揚長避短,以使用電子設備為基礎,進行一些兼有趣味性和健身價值的活動,并通過長期、規律的實踐活動,將其內化為學生可堅持的習慣。
1.1.3 評價 泰勒在其著名的“8年研究”報告中提出,教育評價的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體育課程的評價既要包括對學生體能和技能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和行為的評價,努力使評價內容與課程目標相一致。南京工業大學現行體育課程總分由課內專項技術考核(50%)、課堂考勤(20%)、體質測試(30%)和陽光體育長跑(附加0~10分)4項構成,初步體現了將體育課成績、體質測驗成績、陽光體育活動成績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
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相比,在組織形式和空間領域等方面具有更強的靈活性,活動頻率每周可多達5~6次,活動時長優勢明顯。
1.2.1 體育社團 學生體育社團作為一種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及手段,它能夠彌補從大學體育必修課到社會體育之間所存在著的時間及空間(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方面的空白。南京工業大學現有23個單項體育社團,進行了多樣的活動,如南京工業大學校壘球文化節、3+3籃球文化節、舞蹈表演賽、輪滑邀請賽等,豐富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為了深入了解南京工業大學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情況,對在校一、二年級學生隨機發放了200余份《關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問卷。問卷顯示,每月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次數為1~2次和3~4次的學生人數最多,分別約占38%和41%。大多數學生雖進行了課外體育活動,但參加的頻次較低,遠未達到每周至少參加3次的課外體育活動。學生余暇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觀上取決于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認知程度,客觀上受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完善程度的影響。南京工業大學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習慣的缺失,客觀上與體育社團未能充分發揮其組織的作用不無關系。暴露出目前校體育社團活動的規范性和嚴密性欠缺,需要加強體育教師定期對體育社團的輔導,增強體育社團中體育骨干的組織能力,以點帶面發揮體育社團活力。
1.2.2 設施環境 體育設施是體育活動開展的物質基礎,目前高校體育設施的管理主要有2種模式:(1)學校體育部門統一管理模式;(2)由學校設置的場館管理中心(大都由學校后勤、團委等部門設置)負責,學校體育部門協管的模式。南京工業大學采用的是后者,體育設施、場館在保障基本教學、訓練之余,多被場館管理中心用作承接校外比賽、商業表演、校園招聘會等,侵占了課外活動對體育設施、場館的使用。這需要加強場館管理中心和體育部門的協同,為課外體育活動的推廣提供物資保障。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設施的保障,還需要適宜的體育人工環境:體育活動成員間交互便捷、彼此信任、良性影響。南京工業大學在校園內已實現了無線局域網覆蓋,學校還專設了針對南京工業大學學生的BBS(電子公告牌系統)、官方微博和微信,基本搭建起了校園網絡交互平臺。加之學生智能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的普及,南京工業大學不同專業、年級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已變得簡單、快捷。但目前網絡平臺上涉及體育版塊、信息關注程度和互動強度都較低,網絡自媒體門檻低、交互強、傳播快的優勢未被充分的利用。需要學校部署專職或兼職教師對網絡平臺進行管理,優化交互平臺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引導、組織作用。
競賽是體育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競賽對抗的激烈性、結果的不確定性都為競賽自身增添了魅力,讓無數高校里的年輕群體成為其擁護者。南京工業大學規模較大的全校性運動競賽每年共19項,各社團組織的小規模單項比賽25項,競賽數達44項,形成月月有大賽,周周有小賽的辦賽頻率。但在實際調查中,學生各類比賽的參與率并不高,被調查學生中有68%的學生未參加過比賽,有14%的學生參加過1~2次比賽,有18%的學生參加過3次以上,學生整體參與率較低。究其原因,部分運動因項目特點使得比賽的難度較高,客觀造成了參與比賽的學生總是少部分運動能力出色的精英學生。大部分學生屬于比賽的局外人,錯失了進行體育實踐,體驗比賽的機會。對大學生而言,競技性不應作為比賽的唯一標準,應兼顧比賽的健身性和娛樂性,如降低排球比賽的網高,改硬式排球為軟式排球;改標準網球為短式(小場)網球;改硬式棒、壘球為軟式棒、壘球等。從而降低比賽準入門檻,讓更多熱愛比賽但缺乏運動基礎的學生參與進來。還可嘗試引入以學生特點為基礎的業余比賽積分制:根據學生參加校內比賽的頻次和比賽成績進行積分計算,并將計算的積分計入其體育總成績的評定,以制度的形式鼓勵學生參加自己喜愛的運動比賽,切實提高運動競賽的參與率。
2.1.1 豐富課程設置內容,并確保課程所需的設施、師資等條件,滿足開設要求,以優化教學效果。
2.1.2 鞏固陽光體育長跑活動開展的成果,并借鑒其模式,增設一些趣味性和健身性兼顧的課外體育活動新模式,并通過制度化的活動熏陶,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2.1.3 加強各學院和體育部門、團委之間的協作,為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政策保障,整合現有校園體育設施、場館,為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
2.1.4 通過推行課外體育活動輔導制度化,體育活動交互網絡化等措施,加強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引導、組織,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
2.1.5 積極開展形式靈活多變、內容覆蓋面廣的校內運動競賽。根據運動項目特點,結合學生運動能力,降低比賽難度,兼顧比賽的趣味性和競技性,提高運動競賽的學生參與率。
2.1.6 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在三位一體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嘗試將校內運動比賽與體育成績掛鉤,以制度形式推動運動競賽的開展。
高校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構建不僅要在體育課程開發、課外體育活動創新上深入思考,還需要在體育社團的整合、教師課余指導的跟進、學校多部門協同等方面周密部署,編織以體育課教學為基點,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為外延的綜合體育教學網絡,讓三者有機融合,構建行之有效的體育課程內外一體化模式。
[ 1 ] 許明榮,蔣玲,周璋斌,等.高校體育課實施俱樂部制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81-383.
[ 2 ] 楊宇飛,段紅安.構建我國大學公共體育教學“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設想[ J ].體育學刊,2014,21(3):100-103.
[ 3 ] 張勤.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改革試探[ J ].體育文化導刊,2013 (1):104-107.
[ 4 ] Tyler R W. 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J ].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6(1):1-113.
[ 5 ] 姚蕾,聞勇.對我國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的理論思考[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92-94.
[ 6 ] 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 7 ] 陳小蓉.學校學生余瑕體育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J ].中國學校體育,2000(1):78.
G807.4
A
1674-151X(2017)15-05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26
投稿日期:2017-03-29
2016年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項目(2016/143)。
張濤(1979—),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