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生態學作為生態學和翻譯學兩門學科交叉融合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翻譯理念,進一步豐富了翻譯教學的內容。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的借鑒,在生態環境系統的基礎上,對學生、教師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有效開展翻譯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翻譯生態學;翻譯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56-01
翻譯生態學充分結合了翻譯學和生態學兩方面的優勢,通過相互融合與滲透,衍生出了一種新的翻譯理念。實際上,在我國,對翻譯生態學進行研究的學者并不多,很多都是拿來主義。翻譯界對于翻譯生態學具有比較高的評價,在運用時也的確具有很多的優勢。一個優秀的翻譯者不僅需要豐富的英語專業知識,還需要比較強的綜合實力,對許多方面的知識都要有一定的涉獵,才能在翻譯工作中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得翻譯出來的作品不僅沒有英語語法知識的錯誤,也不會出現一些邏輯性的錯誤和對一些專業知識誤讀的情況。
一、翻譯教學過程中的生態觀念
翻譯必須要在生態環境中進行,離開生態環境,翻譯就沒有太大的意義。總的來說,翻譯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協同進化的關系,翻譯的生態環境所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廣泛,包括原文本和原語以及譯語等,這些元素共同作用能夠呈現出一些多維的空間和環境系統。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是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影響著整個系統的運轉情況。從生態學的視角去探索翻譯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對于改進當前翻譯教學的理念,提高翻譯教學的效率,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生態學進行分析時,可知生態系統主要是由環境以及生物群落兩部分構成,對生物群落進行細分,可以將其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分解者在生物學里又稱還原者,主要是指生物學里具備分解功能的生物,能實現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然后將其釋放在環境中,使得生產者可以再度進行利用。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分解能力,才能把有用的知識和學習方法等從復雜的翻譯信息中提取出來,以供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老師提供的方法與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在此過程中注重創造性的發揮,以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翻譯生態學視域下的翻譯教學策略
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分解者將會給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災難。在翻譯教學中,老師充當的就是分解者的角色,如果老師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翻譯素材也就不能有效被分解,學生學習翻譯知識的效率也就不能得到保障,進而無法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
(一)分解翻譯素材
在翻譯教學的生態系統中,老師是核心的部分,位于整個系統的中心環節,在對翻譯素材進行分解時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對翻譯素材進行分解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完成翻譯的核心部分。老師要能夠依照生態環境的原理,教會學生如何對素材進行科學的分解,幫助學生盡可能提升對素材進行分解的能力[1]。根據教育改革的理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被大大提升,也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在翻譯的教學活動中也是另一個中心。
老師分解翻譯素材的能力得到提升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在開展翻譯教學時,要對過去的教學模式有選擇吸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更加科學的教學活動。此外,在對翻譯素材進行分解時,也要注意分解方法的應用。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教學的方法。
(二)對社會信息進行分解
翻譯教學活動并不是單純針對英語翻譯進行教學,還要結合社會發展的情況,與之相對應,開展一些社會信息的教學活動。老師必須要了解社會對翻譯人才的實際需求,并且能夠了解到具體的行業。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老師就可以針對社會信息進行分解,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領域的一些專業知識,學會一些專業英語。在我國現階段的翻譯英語教學中,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和單一,對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反應較為遲鈍,使得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不能滿足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現一些結構性的矛盾[2]。要有效改善這一現狀,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引入社會信息,對相關信息進行分解,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學習,社會也會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各自需求的人才。
三、結語
翻譯的教學過程實際上與生態系統有很多相似之處,需要多方協作,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老師在翻譯教學中采用翻譯生態學的教學策略時需要了解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創造出具有生態理念的教學環境,進而幫助學生提升分解英語素材和社會信息素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芬芬.論翻譯生態學視域下的翻譯教學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3(6):444-445.
[2]王敏.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英語專業翻譯教學[J].才智, 2015(9):44-45.
作者簡介:
施秀川(1983—),漢族,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講師,哈爾濱商業大學外語學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育及英語語言文學。